庆阳市商品驴产业发展规划.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庆阳市商品驴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14年)
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全市商品驴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庆阳是地方优良农畜品种--庆阳驴的主产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市养驴已由单纯的役用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稳步推进。2009年底,全市驴饲养量20.74万头,存栏15.95万头,其中基础母驴8.43万头。全市发展商品驴产业有许多优势和有利条件。
(一)养驴历史悠久。庆阳驴是庆阳人民长期以来在山区沟壑等复杂的自然环境下,自繁定向选育形成的具有独特性能的中型驴,性情温驯,行动灵活,耐力持久,拉、驮等使役性能好,是我国优良的驴品种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作为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发祥地的庆阳人,就有驯养家化毛驴,从事农业生产的经历,并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掌握了熟练的饲养技术。
(二)商品驴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一是驴浑身是宝。其肉质具有瘦肉多、脂肪少的特点,有补血益气之功效,素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美称。驴皮不仅是轻工业原料,也是名贵中药阿胶的主要原料。驴血、驴骨及脏器是各类工业原料、生物制剂及化妆品的重要原料。二是养驴成本低、效益好。驴属草饲家畜,耐粗饲、适应性好、抗病力强、育成期短、饲养技术简单、草料就地取材、养殖效益可观。1头驴年养殖成本400元,年产驴驹1头,一年半后可卖3000元,产奶期可产奶180公斤,收购价在10元/公斤。三是随着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在我市落户,必将带动商品驴产业的快速发展。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阿胶及其系列产品生产企业,阿胶年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75%和90%以上。该集团在庆阳建深加工基地,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必将产生强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品牌效应,有力促进庆阳商品驴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条,稳定市场价格,确保农民增收。
(三)畜牧服务体系健全。我市市、县、乡三级畜牧兽医服务网络健全,市、县两级现有畜牧兽医从业人员340人,其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16人,中级职称的85人,初级职称120人。每个乡镇都有畜牧兽医站,有专业技术人员349人,每个行政村都有1名兽医防疫人员,可以为商品驴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解决广大养殖户的生产技术问题。
(四)饲草料资源丰富。我市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地域辽阔,饲草料资源丰富。全市有天然草地1909.2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地1034.35万亩,年产草285.6万吨;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人工牧草达280万亩,年可产干草200万吨。今后,全市每年将更新种植紫花苜蓿100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将稳定在500万亩以上,年生产各类农作物秸秆320万吨,提供饲料粮30万吨,发展商品驴产业具有充足的饲草料资源保障。
目前,全市商品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饲养总量小。驴饲养以分散养殖为主,没有规模化养殖企业,全市庆阳驴的饲养量长期徘徊在20万头左右,没有形成规模优势。二是缺少驴产业加工龙头企业。全市现有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事屠宰加工肉驴的生产线比较少,驴的销售主要以活驴外运为主。三是驴的种质退化,生产效益低。长期以来,我市群众养驴主要以耕田、驮运为主。以自繁自育为主,近亲血统繁殖较多,品种退化严重,加之饲养方式落后,商品率低,经济效益不高。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龙头带动为驱动,以科学养殖和良种繁育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优化产业布局,转变饲养方式,培育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真正把驴产业培育成农民增收的区域性重点支柱产业。
(二)目标:到2011年前,建成集活驴屠宰、驴肉分割加工、驴皮驴骨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4年,全市驴饲养量达到50万头,年出栏商品驴16万头。分年度基地建设发展目标是:2010年,驴饲养量达到25万头,出栏商品驴5.49万头;2011年,驴饲养量达到30万头,出栏商品驴7.39万头;2012年,驴饲养量达到35万头,出栏商品驴9.6万头;2013年,驴饲养量达到42万头,出栏商品驴12.6万头;2014年,驴饲养量达到50万头,出栏商品驴16万头。
三、发展重点
(一)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一是建立良种繁育场。华池、庆城、环县、镇原4县每个县建立1个良种驴繁育场,购进以德州乌驴、庆阳驴为主的种公驴和基础母驴100头以上,并配套建设基础设施;二是发展民桩户。在养驴重点乡镇发展民桩户1000户,推广良种公驴1000头,核发相应的良种公驴配种许可证,保证全市基础母驴配种需求。三是积极开展常温人工受精和冻精配种技术,节约改良繁育成本。积极开展庆阳驴研发保种工作。
(二)建设商品生产基地。依据我市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以北部四县为核心,建立养驴重点乡镇45个,其中:环县15个乡镇,镇原12个乡镇,华池1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