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2013-2014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高 一 历 史 2013.11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考生将第Ⅰ卷答案填涂在答卷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表明
A. 商朝完全照搬和继承了夏朝的制度
B. 周朝完全照搬和继承了商朝的制度
C. 夏、商早期制度对西周的影响微弱
D. 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是相沿袭的
2.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确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下列关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皇权至上 ②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④深受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宗法制。下列对宗法制的理解错误的是
A. 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B. 大、小宗的身份是固定不变的
C.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 等级森严,大宗对小宗有统辖权
4.《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 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 B. 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 王权衰弱,分封制衰落 D. 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5.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6. 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刻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A. 国家统一 B. 经济繁荣 C. 文化统一 D. 百姓安居
7. 《汉书》在谈到秦的统一时说:“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最主要意义是
A.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 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C.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D.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8.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
A. 炫耀文治武功 B. 树立专制权威
C. 制造暴政依据 D. 宣扬君权神授
9.一位秦朝官员在赴任途中,马匹踩死了一位小孩后扬长而去。小孩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官吏的职责应该
A. 找御史大夫 B. 直接找皇帝
C. 找丞相 D. 找这位官吏的上一级
10. 明代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制“弗能改”的主要原因是
A. 符合中央集权需要 B. 二千年惯性使然
C. 符合地方发展需要 D. 古今上下皆安之
11. 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B.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C. 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D.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12. 黄仁宇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说:“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帝国跨地过广,于是采用一种“斑马式”的管理,就是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文中的“斑马式”的管理应该对应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国并行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13.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
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 皇权不断加强
14.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答:“金榜题名。”有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