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玉_大学语文第三、九版《西洲曲》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整理:Sanco 要课件,就找sancorena@ *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 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中绵绵不绝的永恒主题,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纯真、清新的爱情,是我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美好和诗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纯真、清新的爱情诗----《西洲曲》 导入新课 * 乐府的含义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主要任务: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时演奏使用。 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作“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汉代的乐府诗即“汉乐府” 。根据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大抵保存于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 南朝乐府民歌 因为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南北朝民歌呈现不同的风格。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山青水秀,物产丰富,商业发达,南朝民歌便是这种自然环境和生活的反映。 南朝民歌大多保存在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南朝民歌较清丽缠绵,现存的大多为情歌。体制小巧,清新自然,大多为五言四句。大量运用双关语,表达情感委婉含蓄。 * 《西洲曲》在《乐府诗集》中归入“杂曲歌辞”。题为古辞。今本《玉台新咏》中有此诗,题为南朝江淹所作,应系后人窜入,并非江氏之作。 明清有人认为是梁武帝之作,也是无据臆说。此诗应是流传于长江流域的民歌,但显然已经过了文人的润饰,是南朝乐府民歌成熟的产物。 * 《西洲曲》属于南朝乐府民歌中的西曲。它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 *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 *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子。曾在梅花盛开的季节与情人在西洲相会,情人已去江北,她思念情人,又来到故地,引起她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两桨”,用比较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相距之近,反衬了相距之远。意境转到托物起兴,慨叹自己的孤单与寂寞。 她把树叶声误认为是情人的脚步声,急忙戴好首饰,探出头来张望。但是情人没有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给她带来一层深似一层的孤独与惆怅。 *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采莲”、“弄莲”、“置莲”、“仰首”四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了女主人公相思感情的发展变化。 “莲”既是“怜”的谐音,隐喻怜爱之意,又是写景,莲的变化描写暗示着季节的变化。 *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节序已进入了北雁南归的初冬,她却始终没有盼来一只爱的使者。她望眼欲穿,相思之情益加炽热,不由得登上青楼,向江北眺望。 天之高远,水之宽广,衬托出她思绪的无边无涯,“自”和“空”字,流露出她望郎不至的空寂和失望。 *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相思、焦虑和无望中,只觉得路途遥远,如同茫茫大海。摇曳的蓝色幽梦,只有南风知晓。 海水不是实写,是因不得相见而生的遥远的感觉,作者借摇曳的海水将一片相思表达得真挚、婉转、细腻,感人至深。 * 从“忆梅”到“忆郎”,“忆”而又“忆”;从“望鸿”到“望郎”,“望”而再“望”。 她从春思到冬,从晨忆到夜,何处不思,何时不忆? 这位江南水乡的痴情女子,唱着一曲一往情深的恋歌,从远而近向我们走来,袒露出她的心扉…… * 主题: 《西洲曲》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 * 艺术特色 1、以景写情,情致深婉; 2、动态刻画,微妙出色; 3、结构奇特,声律精妙。 * 诗中女子的相思随季节的变化不断加深,层层深入,而且在每一层中都加入相关的象征、暗示和民歌中常用的谐音、双关语,柔情缠绵,兼综了吴声和西曲两种民歌的特点。 全诗基本上四句一韵,读来宛转流畅,清新自然,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 *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