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斯科特变压器的新型同相AT牵引供电完整系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于斯科特变压器的新型同相AT 牵引供电系统
原作者:张秀峰 连级三
??? 0 引言
??? 由于牵引供电系统结构和负荷的特殊性,造成了电力系统三相严重不平衡,需采用平衡变压器和换相连接。尽管这样能够改善三相不平衡状况,但由于牵引负荷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随机性,使得由此对三相不平衡改善程度受到了限制。此外换相连接后各供电区段需要用分相绝缘器分隔,而分相绝缘器的存在使电力机车安全平稳性存在较大隐患,制约了高速、重载铁路的发展。
??? 采用有源滤波器的同相供电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文献提出的基于有源滤波器的同相供电系统方案,不仅能实现三相平衡同相供电,而且能动态补偿谐波和无功,是较理想的新型牵引供电系统方案。但这些供电系统方案仅局限于BT 供电方式和简单直供方式,不能直接也不宜应用于A T 供电方式。与BT 和简单直供方式相比,AT 供电方式具有很多优势:通信防护效果好;牵引网阻抗小,供电距离长,变电所数量少;无需在A T 处实行电分段,适合高速、重载列车运行。当前有不少电气化铁道采用了斯科特变压器和A T 供电方式,如我国北京—秦皇岛、大同—秦皇岛、郑州—武昌等电气化铁路。我国新建客运专线,也计划采用A T 供电方式。其次,由于A T 供电方式的特殊性,变电所接线方式、牵引网的结构等都与B T和简单直供方式不同,其同相供电系统的平衡变换原理、补偿电流检测算法等也与BT 和简单直供方式大不相同。所以研究基于AT 供电方式和斯科特变压器的新型同相牵引供电系统,不仅必要而且很有价值。
??? 1 现有系统结构及特点
??? 图1 为斯科特变压器接线AT 牵引供电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用于通信防护的自耦变压器,以下同)。图中SS 表示牵引变电所,它采用斯科特变压器接线方式;T 、R 、F 分别表示牵引网的接触线、钢轨和正馈线;DK 表示分相绝缘器(图中共有10 个,仅2 个有标号)。为了改善三相不平衡状况,变电所一次侧采用了换相连接。各供电臂之间采用分相绝缘器分隔。图2 为变电所接线原理示意图。
???
???
??? 这种供电系统的优点是:
??? ①牵引网阻抗小,约为BT 供电方式牵引网阻抗的1/4 左右,从而提高了牵引网的供电能力,大大减小了牵引网的电压损失和电能损失。牵引变电所间距可进一步增大,由此可以减小变电所数量,降低投资;经分析和试验表明,A T供电方式对邻近通信线的综合防护效果优于BT供电方式。
??? ②无需在AT处实行电分段,故有利于高速、重载列车顺利通过。
??? ③当变电所2 个供电臂负荷完全相同时,系统三相完全平衡。也即,当
则
???
??? 式中:KM=110/55为M 座变压器变比。
??? 存在问题是:
??? a.据对部分山区单线牵引变电所被测负荷统计,2个供电臂同时有负荷的时间只占全天的10%左右,而当一个供电臂出现较大牵引负荷时,另一个供电臂常常没有牵引负荷,即使有也较小。所以采用换相连接和平衡变压器对三相不平衡改善程度是有限的。
??? b.由于采用换相连接,各供电臂电压不同,必须用分相绝缘器分隔(图中用DK 表示),增加了机车操作的复杂性,严重制约了高速、重载铁路的发展。
??? 2 同相供电系统的结构
??? 2.1 ?2 × 55 kV同相供电系统如图3 所示,斯科特变压器M 座和T 座二次侧电压为55 kV。图中pp 为平衡变换装置(以下简称平衡器),其结构见图4 所示,它主要是由PWM 变流器构成,其作用是通过适当的控制提供负载所需的谐波和无功电流,并实现由单相到三相的平衡变换。接线方式与原系统不同点是:T 座55 kV 出口处不再需要自耦变压器,且出口2 个端子不再直接接于另一方向接触线T 和正馈线F,而是分别通过平衡器接于同一个接触线T 和正馈线F;各变电所接线方式完全相同,且在平衡器作用下都能输出相同相位的电压,不再换相连接,取消了分相绝缘器,实现了各供电区段同相供电。
???
???
??? 该方案的特点是:
??? ①平衡器可由2 个背靠背的单相变流器构成,见图4 所示。平衡器的控制方法相对简单,容易实现,且各桥臂电流相对均衡。
??? ②当平衡器故障时,不影响正常供电,且仍保持原来的通信防护效果。
??? ③比原系统省1台自耦变压器。但M 座55 kV 出口仍需要1台自耦变压器,以提供接钢轨的中点抽头。
??? 2.2 ??2×27.5 kV同相供电系统图5是2×27.5 kV同相供电系统,斯科特变压器M座和T座二次侧电压为27.5 kV,M 座的b 端子和T 座的a端子分别接接触线T和正馈线F,M座的d端子和T座的c端子连接后接钢轨。同样,通过对平衡器适当控制,能够使各变电所输出同相位的电压,取消分相绝缘器,实现同相供电,并能达到三相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