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传统道德的继承和超越.ppt

发布:2017-08-18约小于1千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解读荣辱观: 一个古老而崭新的道德话题 导言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国传统道德的继承和超越 指引扬荣抑耻的道德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时代的道德价值诉求 (一)对我国传统荣辱观念的扬弃 价值观是人们行动和决策的依据。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风气,还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文明程度,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 1、对传统荣辱观念的继承——教之耻为先 ——《孟子·尽心上》 ——《孟子·公孙丑上》 ——吕坤《呻吟语·治道》 荣辱观 人格 教之耻为先 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知耻”对象是指君主与少数仁人志士,信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人生信条,易好逸恶劳,要倡导培育知耻心理。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必然倡导“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 2、对传统荣辱观念的超越——“知荣明辱”的辩正统一 忠于祖国、热爱人民、 知难而进、艰苦奋斗、 求真务实、淡泊名利 ……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又是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 (三)浅显明了——便于接受、易于实行。 八荣八耻 拥有牢靠的根基 引领时代的风尚 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社会 主导道德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 (一)扬荣抑耻的价值导向——现实针对性 有人曾这么评说我国的现状:“经济蒸蒸日上,世风潺潺而下”——虽然有以偏概全之误,但确实也是社会中道德滑坡现象的一定反映。 不良社会风气 (二)摈弃封建思想的遗毒 被旧官场文化 阉割的儒家思想 (三)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利益调整 1、当今经济成份、利益关系、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与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各种文化交融激荡 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渊源于古代的自然经济,这种道德观念必然认为对利益的追求是不道德的。 “君子国”的故事 2、几个道德悖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