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减压理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首页
第次课授课时间年月日 第节课教案完成时间年月日
课程名称 教员 助教 专业层次 年级 授课方式 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基本教材、主要参考书
和相关网站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1...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组长审阅意见:签名年月日教研室审阅意见:签名年月日 第三军医大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基 本 内 容 教学方法手段
和时间分配 ……感受着腹壁随着气体进入而扩展的感觉……随着气体呼出而下沉的感觉。
一直跟随着你的呼吸,吸气和呼气的整个过程,使用呼吸来把自己锚定在当下。
第三步:扩展
现在,在你的呼吸附近的区域拓展你的注意力,这样,不只觉察到呼吸的感觉,还觉察到身体作为一个整理的感觉,包括你的姿势和面部表情。
如果你开始觉察到任何不舒适、紧张或阻抗的感觉,就在每一次吸气之中吧呼吸带入那个部位,在每一次呼吸中把气体从那个部位带走,这样你就能够在那些感受上聚焦。如果你想的话,在呼气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对自己说:“这是可以的……不管它是什么,它已经在这里了:让我感受它”
尽你所能的,把这种拓展的觉察带入你这一天的接下来的瞬间。
三、正念的概念
正念既是觉知,有意识地于每一个当下,以不带评判地方式持续进行关照。仿佛你的生活全部都靠它维系。
以呼吸为例。我们多把呼吸视为理所应当的。只有当你患上重感冒或因其他缘由不能顺畅呼吸时,突然间,呼吸变成了世界上唯一感兴趣的事情。
气息总是不间断进出你的身体。我们自每次入息时吸入空气,又再每次出息的时候将它还给世界,生命就在这一呼一吸间得以维系。呼吸就成了首个帮我们把注意力带回当下的助手,因为我们只有唯一一口呼吸:上一口已经消逝,下一口还未来到,永远就只有现在这一息。因此,对于我们散乱不定的注意力而言,呼吸时一个理想的定锚,它能将我们系于当下这一刻。
观呼吸的重点并不在于“呼吸”本身,不论你选择何物作为关照对象,重点都不是那个对象本身。对象有助于我们以更稳定的状态进行关照,逐渐我们会发觉,原来“关照”本身才是关键所在,真正重要的是,能观你与所观照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这一切将共同汇入一个连贯且有力的整体觉知,因为从开始到现在,它们根本就从未分开过。
觉知,才是一切的最初。
觉知是我们最熟悉的能力,同时它又完全像个陌生人。所以,我们即将探索的也正是我们已经拥有的。不用到哪里去,不需要求取什么,但我们的确需要开始学习如何才能在心识的另一领域定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态——心的存在模式。
从“行为模式”切换到“存在模式”。我们把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做事:赶着完成任务、一件事紧接着另一件事情,不然就是几件事同时处理——试图在同一时间兼顾多项不同任务。
生活常常过得紧张不已,让我们极度渴望突破当下这个时刻,迅速迎来未来的某个美好时光。我们在白天核查代办事项,晚上累到在床上,隔天早上又爬起来开始相似的一天,日复一日。我们被人际间成长过速的期望所驱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它随处可见,使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稍不留神,我们很可能会变成“做事的人”(human doing),而不在是“存在的人”(human being)。正念可以提醒我们,将自身从行为模式切换到存在模式。如此一来,行为从存在流出,它将变得更加完整和有效。而且,一旦我们安住在身体当中,安处于所拥有的唯一时刻——当下,也就逐渐止息了种种自我耗竭。
稳定自心。可想而知,任何仪器,无论是电波望远镜、分光亮度计,还是浴室体重秤,在使用前都必须先经校准,并放置稳固,如此,才能读到精准的数据。我们的内心也是一样,如果想用心观察、亲近,甚至最终了悟自性,我们必须建立扎实的入门基础,然后才能持续稳定定关照,进而知觉到隐藏在活动表象之下的真实状态。然而,即便已用尽全力,我们还是不免分心走神,注意力无法稳定,总是不时地到处跑。若我们坚持练习下去,至少会熟识内心这种来来回回的现象,假以时日,我们就能掌握一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稳定自心。请你一定方下这样的幻想:马上就能做对,你的心不会发生任何动摇散乱,而能保持绝对稳定!这或许会发生,但通常只是极为少见地发生在特定环境中。通常,心的散乱是再自然不过的,我们会亲身了悟这一点。
第二节 持守
令我们分心散乱的事件不断发生,将广泛清晰的知觉一遍又一遍地带回当下,尤其在我们手忙脚乱不能自拔之时。
柴与火的故事。
三个关于放下的故事。
与思想为友。无论心中生起什么,都在知觉中温柔地包容它们。正念绝不是要赶跑你的想法,也不是要试图扭转它们。正念并不是教你什么都不要想,也不是要压制那些时而烦躁、时而振奋的念头。若你试图压制它们,恐怕最终会以头疼收场。这实在不够聪明,你又怎么能期望海上没有风浪。天气变化,海平面随之波动,这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