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棕生产技术规程》标准文本.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 FORMTEXT 65.020.20
FORMTEXT B 61
FORMTEXT
DB FORMTEXT 46
FORMTEXT 海南省地方标准
DB FORMTEXT 46/ FORMTEXT T 317— FORMTEXT 2015
FORMTEXT
FORMTEXT 油棕生产技术规程
FORMTEXT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production of oil palm
FORMTEXT
FORMDROPDOWN
FORMTEXT
FORMTEXT 2015 - FORMTEXT 02 - FORMTEXT 06发布
FORMTEXT 2015 - FORMTEXT 03 - FORMTEXT 01实施
FORMTEXT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46/T 298—2014
PAGE \* MERGEFORMAT I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海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红星 刘艳菊 雷新涛 冯美利 王永 张大鹏。
油棕生产技术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生产所要求的油棕园的建立、抚育管理、果实采收等的技术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海南油棕园的栽培管理。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989-2011 油棕 种苗
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油棕非生产期
指从苗木定植后到进入第一次开花结果时的之间时期。
3.2
油棕生产期
指油棕第一次采果后至结果有经济产量的之间时期。
油棕园建立
园地选择
选择排灌良好、土壤肥沃,地势平缓、坡度不超过20°、完整成(连)片的地块。
种植密度与方式
根据油棕品种的株型特点、立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等不同,种植株行距为8m~9m×8m~9m,种植油棕123~156株/公顷(8~10株/亩),三角形种植。
定标挖穴
人工挖的植穴规格为80cm×70cm×60cm;用挖掘机挖的植穴规格为1.2m×1.2m×1.2m。
基肥
在定植前一个月,每穴施入腐熟的有机肥50kg和500g复合肥(N:P:K=15:15:15)作基肥。
种苗选择与定植
油棕种苗的选择按照NY/T 1989-2011的规定执行。
最佳定值月份、天气、时间分别为9~10月份、阴天和小雨天、上午10时前或下午4时。
定植时,划破苗袋底塑料膜,置于植穴中,把塑料袋拉至露出土柱后,回土并轻轻压实,再将余下的塑料袋拉出,继续回土压实。定植深度以盖过原袋土表面1cm~2cm.
非生产期抚育管理
水分管理
定植后3个月之内,每两天浇一次水;3个月后可逐渐减少浇水次数;条件允许可推行水肥一体化。
施肥管理
定植后第二年开始施肥,每株每年至少施30kg腐熟的有机肥。
扩穴除草
在油棕苗四周1.5m以内扩穴除草。随着树型的扩大扩穴范围不断扩大。
病虫害防治
油棕叶斑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800倍液喷3-4次。
生产期抚育管理
6.1 水分管理
油棕在6~7月份和9~10月份大量结果时会需要大量水分。
6.2 施肥管理
每株每年至少施100kg的有机肥,化肥施用量比例为N:P:K=1:1.04:1.38。
6.3 中耕松土
在3~4月或秋冬11月份结合施肥进行,在离树头1.5m~2m的地方,为避免过量伤根,也可分年度环形轮换进行。
6.4 树形管理
每株保留40~50片。雨季末期开始进行割叶,用割叶铲,留叶桩长约12cm~20cm、,切口宜平滑,向外倾斜,叶柄痕呈倒三角形。每年2~3次,低温阴雨期间严禁割叶。
6.5病虫害防治
油棕炭疽病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喷2-3次,每隔7-10天喷一次。
红棕象甲用3%甲氨基阿给菌素苯甲酸盐乳油500倍液喷2-3次;或3%啶虫脒EC乳油、4.5%高效氯氢菊酯EC乳油、30%三唑磷EC乳油喷3次;或用红棕象甲信息素引芯及配套的诱捕器,实施田间诱捕。
红脉穗螟可用稀释100倍苏云金杆菌乳剂加3%苦楝油液喷雾3-4次或2.5%敌杀死4000倍液喷雾乳剂喷2-3次或20%杀灭菊酯乳油药剂8000-10000倍液喷3-4次。
果实采收
采收标准
油棕果实果实呈红橙色或浅红橙色;单个果实易从果穗中脱落。
采收工具
弯刀、铲刀、机械割果机等。
采后处理
油棕果实采收后应24h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