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的疗效观察.doc

发布:2018-01-28约3.84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的疗效观察 倪凌之 瞿杭波 雷文涛 叶辛(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 浙江杭州 310009)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应用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50例(共56个病变椎间盘), 本次病例纳入标准:需排除黄韧带肥厚、腰椎滑移、血管源性等因素,单纯考虑由椎间盘膨出引起椎管狭窄。手术在局麻下进行。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用18号穿刺针穿刺经安全三角区定位至病变椎间盘髓核部位后,插入600m激光光纤,给予功率调整在10~16W,脉冲持续与间隔各为1.0s,总能量控制在1600~3000J,行激光汽化术。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卧床及对症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3月,按照改良Macnab方法进行评定,优29例,良14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6%,有效率为96%。治疗过程全部患者无严重疼痛及症状加重,无脊髓、硬脊囊、血管、神经等重要脏器损伤。结论 该方法在适应证选择严谨、影像引导下操作的情况下,定位准确、穿刺顺利、成功率高、疗效佳,无不良反应及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管狭窄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104-02 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既是骨科临床的常见病,也是引起腰腿痛疾患的主要原因。同时存在者发生率高达40%以上。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自Choy DS等于1986年首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取得成功以来[1],因操作简单、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特点,符合现代外科医学技术发展趋势,得到骨科医生和病人的欢迎。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应用PLDD治疗单纯因腰椎间盘突出引起椎管狭窄患者50例,先将其疗效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器械介绍 采用QUANTA SERIES A型半导体激光机(意大利产)。 1.2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 35~55岁,平均年龄45.65岁,病程1月~15年,平均病程3年。 1.3 临床表现 腰痛伴一侧腿痛31例,腰痛伴双侧腿痛19例,其典型症状是大部分患者都伴有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一侧下肢或双侧下肢的麻木、疼痛、酸胀、无力等感觉,大多在股外后至小腿外后或外前,停止走步或稍前弯腰后则下肢症状消失,再次向前行走一段距离后,又出现上述症状,而侧隐窝狭窄患者症状比较固定。 1.4 影像学表现 所有患者X线片均无腰椎滑移,CT及MRI检查无明显黄韧带肥厚,并排除血管源性因素,单独中央型突出21例,中央型和侧隐窝均狭窄19例,单纯侧隐窝狭窄10例。 1.5 手术方法 本组50例均在局麻下进行。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患者取侧卧位,患侧朝上,腰部垫腰枕,双腿屈髋、屈膝,放置金属标记。皮肤常规消毒,铺一次性消毒巾单。局麻后,先用16号特细长穿刺针定位。腰3/4,腰4/5椎间盘突出,取棘突旁开8-10cm处进针,针与腰背平面呈35-45deg;,与躯干轴线垂直,穿过骶棘肌上下横突之间刺入纤维环。 若腰5/骶1椎间盘突出,取髂嵴最高点旁开9-10cm处进针,与冠状面呈45deg;-60deg;,与矢状面呈35deg;-45deg;,斜向骶尾部穿刺。针尖位于椎体上下终板中央、中后(侧位观),针头恰在棘突投影处(正位观)。左手固定好穿刺针,拔出针心,右手送入激光纤维导丝,露出针尖3-5mm启动激光,一般采用间断脉冲方式,条件15W,1.0S,发射激光功率在达到400J左右时拔出激光纤维导丝,空针抽吸椎间盘内液体,之后询问患者自助感觉,如患者感到胀痛,应立即停止,以多次短时间应用激光为好。可不断用空针抽吸,髓核内形成负压。如必要,可调整穿刺针深度(范围不超过5mm)。腰部每间隙使用激光总量1600-3000J。拔出后予敷贴包扎。术后常规给予卧床及对症治疗。在几种常用的激光中,半导体激光对组织的热损伤更少,PLDD是安全的,极少出现因热损伤导致的并发症或使疗效收到影响[2] 1.6 疗效评估 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腰痛症状采用视觉疼痛评分比例尺(visual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