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原料 发酵豆粕-编制说明.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饲料原料 发酵豆粕》
编制说明
(公开征求意见稿)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湖北邦之德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2022 年10 月
1
一、工作简况
1 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1 年第二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及相关标
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21] 23 号),本标准制定项目编T-469 ,
项目名称为《饲料原料 发酵豆粕》,起草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和湖北邦之
德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由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主管部门为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 标准制定背景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本质是饲料粮安全问题,饲料粮安全的核心是饲料蛋白原料供给不
足的问题。我国是世界最大养殖生产国,饲料蛋白 60% 以上依赖进口,动物性高档蛋白
资源更为匮乏。豆粕是我国第二大饲料原料和第一大饲料蛋白原料,2021 年我国的大豆
进口总量为9652 万吨,相当于8000 万吨豆粕缺口需要进口填补。从供求关系和规模看,
饲用豆粕毫无疑问是我国饲料业第一大敏感原料和供给瓶颈因子,且具有结构性、长期性、
全国性特点,是我国畜产品第一重要的原料价格决定因子,因此我国菜篮子中的肉蛋奶物
价水平在很大程度取决于美洲国家的大豆产业,尤其是在新世纪初年我国农业全面进入
WTO 纳入世界经济格局、耕地面积无法增加且粮食作物面积无法退让的国内形势下,我
国畜牧业、饲料产业应对豆粕短缺压力的缓冲能力变得更为脆弱,因此,围绕豆粕质量改
进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和刻不容缓。豆粕中包含多种抗营养因子如大豆抗原蛋白(致敏
因子) 、脂肪氧化酶、胰蛋白酶抑制剂、低聚糖、大豆凝血素、脲酶等。其中致敏蛋白含
量占豆粕总蛋白 65% 以上(其中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分别占大豆籽实总蛋白的
40%和25% ),这是导致幼龄动物或者动物敏感生育期生理性腹泻和消化吸收障碍等的主
要原因,也成为制约豆粕在动物饲料中有效利用的质量瓶颈。
发酵豆粕是利用现代生物工程发酵菌种技术与中国传统的固体发酵技术相结合,以豆
粕为主要原料,接种微生物,通过微生物的发酵最大限度地消除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并
产生益生菌、小肽等活性物质。发酵豆粕起于民间,以行业自主创造为主,是中国传统固
态发酵兼顾液态发酵形成的快速发酵技术,其菌种、工艺和设备具多样性和复杂性:
(1)发酵菌种主要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等。
(2 )发酵工艺:液体制种,与豆粕混匀后进行固态发酵,介于天然发酵和人工发酵
3
之间,发酵期间对温度、含水量、通气量、时间等根据产品需求进行调控。
1)根据发酵菌株种类分为单菌发酵、多菌混合发酵,这其中根据蛋白降解需求可采
取菌酶联合发酵;
2 )根据发酵菌株对氧的需求分为厌氧发酵、好氧发酵及兼性厌氧发酵;
3 )根据生产模式分为浅层发酵和深层发酵,浅层发酵厚度不超过10cm,发酵设备有
履带式自动发酵机、水泥地面薄层铺设和架式薄层铺设等;深层发酵厚度多数在 100cm
左右,发酵设备有发酵罐、堆池、箱式(木箱、铁皮箱内衬塑料袋)和吨袋等,其中根据
控温控氧需求可适时搅拌物料。
不管发酵豆粕制备中菌种、工艺和设备如何复杂,但最终发酵豆粕产品的落脚点是豆
粕在发酵中达到“去害增益”效果。
发酵菌液制备
与原料混合
固态发酵
干燥
粉碎
质检
包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