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神经病理性疼痛演示文稿.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c、三环类抗抑郁药:解除持续性疼痛。阿米替林25mg,逐渐增加至每日。0.1~0.15g;丙咪嗪,12.5~25mg,每日3次,口服。 d、抗癫痫药:对发作性疼痛疗效较好。卡马西平0.1~0.2g,口服,1日3次,或苯妥英钠0.1g,口服1日3次。也可考虑应用加巴喷丁(gabapentin)作为二线药物,剂量300~3600mg;三线药物有拉莫三嗪(lamotrigine) 200~400mg。 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62页;编辑于星期六\12点29分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e、 NSAIDs:对浮肿和持续性疼痛有效,但不能单独应用。 f、镇静催眠药物:对病史长的患者,可逐渐增量,尤其对伴有精神症状和心理障碍者。 g、镇痛药物:必要时应用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透皮贴剂、吗啡口服缓释制剂等。 h、降钙素:防止骨质吸收。 i、糖皮质激素:口服泼尼松龙或硬膜外注射类固醇如甲泼尼龙。 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63页;编辑于星期六\12点29分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③射频热凝治疗:可进行脊神经根和脊神经后内侧支的射频热凝治疗,适用于胸背部和下肢的CRPS。 ④硬膜外间隙电刺激疗法:在疼痛相应的间隙置入电极后给予刺激。治疗原理可能有增加局部血流量和降低WDR(广动力反应)神经元的兴奋性。 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64页;编辑于星期六\12点29分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⑤手术治疗:对顽固性病例,晚期可进行交感神经节切除。 物理治疗可采用多种形式的理疗,提高或保持受伤肢体的活动和功能,预防或防止肌肉和关节等挛缩。 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65页;编辑于星期六\12点29分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心理治疗CRPS患者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模式与精神病患者相似。具体形式有精神疗法,通过化解家庭矛盾、减轻工作压力和社会刺激以缓解焦虑。另外还有催眠疗法。结合其他治疗可提高疗效,恢复正常的生活能力。 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66页;编辑于星期六\12点29分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累及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但以周围神经病变更多见。文献报道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一般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4%~5%,而神经电生理检测发现其发生率可高达90%以上,以40~60岁患者多见。 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67页;编辑于星期六\12点29分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病因和发病机制 尚不肯定,但高血糖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有以下学说: 1、微血管病变 神经的营养血管由于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和脂肪及多糖类堆积造成管腔狭窄,以及由于血粘滞度增加导致微栓塞形成,促使神经营养障碍和变性。 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68页;编辑于星期六\12点29分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2、代谢和生化异常学说 神经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堆积,使细胞内渗透压增高,引起神经细胞肿胀变性,使神经节段性脱髓鞘;神经蛋白的合成和轴浆转运障碍,导致内源性生长因子缺乏,影响神经元存活和维持正常神经功能的蛋白质的合成;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高与疼痛有相关性;神经肌醇代谢紊乱,由于葡萄糖竞争性抑制神经组织摄取肌醇,尿中肌醇排出过多,神经细胞内肌醇缺乏,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和轴索变性。 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69页;编辑于星期六\12点29分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3、维生素缺乏学说 糖尿病晚期患者常有营养障碍和维生素缺乏,而维生素缺乏可诱发神经病变的发生。 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70页;编辑于星期六\12点29分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病理生理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病理改变很广泛,主要累及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也可累及脑和脊髓。周围神经受累时,可见神经束膜下水肿或神经束减少,有髓纤维数量减少,电镜下轴索内微管扩张、形成空泡,髓鞘变性、板层破坏。神经纤维变性同时,可见有髓和无髓纤维再生,Schwann细胞增生。 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71页;编辑于星期六\12点29分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自主神经受累则表现为自主神经和交感神经节细胞的变性。神经微血管受累时,表现为神经纤维间毛细血管数量减少,内皮增生、肥大,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严重时发生小血管闭塞。脊髓病变以后索损害为主,主要为变性。脑内病变以脑动脉硬化为多见,发生早,严重时发生脑软化。 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72页;编辑于星期六\12点29分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临床表现 以周围神经病变更多见,有单发性神经炎和多发性神经炎两类。单发性神经炎一般不对称,可累及正中神经、尺神经、挠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等。多发性神经炎,以对称性、多发性末梢神经炎较多见,少数为神经根炎(多见于颈胸段或腰骶段)。 本文档共126页;当前第73页;编辑于星期六\12点29分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