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资料-第七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ppt
第七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2法洛四联症缺氧发作的应急处理3熟悉: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1掌握:常见先心病的临床表现6致先心病的病因5了解:心脏的胚胎发育4先天性心脏病的分型及特点目的要求第一节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心脏的胚胎发育胚胎第2周开始形成原始心脏。胚胎第4周时心房和心室是共腔的。到胚胎第8周房、室间隔均已形成,即成为具有4腔的心脏。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是胚胎的2—8周正常血液循环正常胎儿血液循环126543胎儿的血液循环特点:营养与气体交换是通过胎盘与脐血管来完成的。只有体循环,没有有效的肺循环。胎儿体内绝大部分是混合血液。静脉导管、卵圆孔及动脉导管是胎儿血液循环的特殊通道。胎儿肝脏的血氧含量最高,其次为心、脑及上肢,下半身血氧含量最低。123456二、胎儿血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2.出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1)脐血管关闭:脐-胎盘循环终止,呼吸建立。脐血管经6~8周后完全闭锁形成韧带。(2)卵圆孔关闭:到生后5-7个月,解剖上大多闭合。(3)动脉导管闭合:大部分小儿生后1年内形成解剖上闭合。若持续不闭者,称动脉导管未闭,属先心病。胎儿与出生后血液循环比较ABA胎儿期B出生后由母体循环完成气体交换由肺循环完成气体交换多为混合血,心、脑、上半身血氧含量高于下半身静脉血和动脉血分开卵圆孔、动脉导管、静脉导管开放卵圆孔、动脉导管、静脉导管闭合肺动脉压与主动脉相似,肺循环阻力高肺动脉压下降,肺循环阻力低右心室高负荷左心室高负荷二、正常各年龄小儿心脏、心率、血压的特点心脏的大小和位置01新生儿和<2岁时的心脏多呈横位,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侧,心尖部主要为右心室。02以后心脏由横位转为斜位,左心室形成心尖部.03心率01小儿因新陈代谢旺盛和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所以心率较快.心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慢。02新生儿平均每分钟120—140次,03小儿心率和脉搏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04血压由于心搏出最较少,动脉壁的弹性较好和血管口径相对较大,故血压偏低。血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新生儿出生后血压可暂时稍降,于生后24h可达65/40mmHg,l岁时约85/50mmHg。2岁以上小儿收缩压=(年龄*2)+80舒张压=2/3收缩压第二节先天性心脏病概述先天性心脏病(CHD)是胎儿时期心脏及发育异常而致先天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先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病因遗传(染色体易位或畸变)宫内感染药物影响放射线代谢疾病等根据左右心腔或大血管间有无直接分流和临床有无青紫,可分为三类:.左向右分流型(潜伏发钳型)--最常见常见的有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等。.右向左分流型(发绀型)常见的有法洛四联症和大动脉错位等。.无分流型(无发绀型)如主动脉缩窄和肺动脉狭窄等。血流动力学及分型第三节几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正常血液循环肺循环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一、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艾森曼格(Eisenmenger)综合征: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当肺动脉高压显著时,产生自右向左分流,临床出现持久性青紫,即称艾森曼格综合征.临床表现小型VSD:多见肌部。生长发育不受影响,仅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中——大型VSD:123654体检: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可闻及Ⅲ—Ⅵ级粗糙的全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并可触及收缩期震颤.肺动脉第二音增强或亢进。肺血多:易患肺部感染、心衰体血少:生长发育落后,食欲不振、消瘦、乏力、气短、多汗室间隔缺损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X线表现中—大型VSD左心室、左心房增大;晚期右心室增大。肺门“舞蹈”征二、房间隔缺损临床表现ASD分流量少者,可无任何症状。ASD大而分流量多者,可有:体血少:生长发育落后,食欲不振、消瘦、乏力、气短、多汗肺血多:易患肺部感染、心衰体格检查:心前区隆起,心浊音界扩大,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常不伴震颤,特征性的听诊为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或亢进并呈固定分裂。心脏轻中度扩大主动脉影缩小肺A段突出梨型心右心房增大右心室增大肺门血管影增粗,肺门“舞蹈”征三、动脉导管未闭PDA血流动力学改变:PDA分流右心室肺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