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漫谈中国木版年画.ppt

发布:2017-05-13约3.2千字共5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漫谈中国木版年画 mantanzhongguomubannianhua 文本及部分资料提供:崔 炎 制作:李宗乐 漫谈中国民间木版年画 首先提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短胳臂短腿大脑颏,小鼻子大眼睛没有脖,鼻子眉眼一块儿凑,千万别把骨头露。” 这一画诀,是哪一地区对哪一类人物造型的要求? 答案 苏州桃花坞 年画画诀《娃娃诀》中表现胖娃娃的造型要求。 民间木版年画,是民间美术中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鲁迅(1881—1936) 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美的追求与创造。 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产物,伴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化。 民间美术,它生在民间、广为流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艺术之根。 民间美术,它具有生活的原发性、艺术的真诚性、审美的广泛性、地域的鲜明性。 民间木版年画,是民间美术中的一枝奇葩。 年画名称的演变 在历史上曾有过很多名称,如“纸画”、“花 纸”、“画张”、“卫抹子”、“斗方”等,只是在清 代出现了年画这个名词。 在历史上生产木版年画的基地 天津的杨柳青、河北的武强、山西的临汾、广东的佛山、苏州的桃花坞、河南的朱仙镇、湖南的滩头、福建的漳州、陕西的凤翔和汉中、四川的绵竹与梁平、山东的潍坊、高密和平度。 不同地区的年画作品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兴盛时期在乾隆年间,曾运销全国各省。杨柳青镇“家家都会点染, 户户全善丹青”,几乎成了美术村。 佛山镇年画 始于明永乐年间,以清乾隆嘉庆至抗日战争前为盛,销行于南洋各地。 朱仙镇木版年画 始于唐、兴于宋、极盛于明请,距今已有800年历史 。 朱仙镇木版年画 鲁迅先生称赞:“朱仙镇木版年画朴实、不染脂粉,人物没有媚态,色彩浓重、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刻年画的独有特色。” 被誉为“中国年画之鼻祖”。(王树村语) 《三娘教子》 三娘王春娥,教育儿子读书如织布,一旦中断,将前功尽弃。 《戏金蟾》 “刘海戏金蟾”刘海原名刘海蟾,五代时人。十六岁登科官至丞相, 后弃官挂印、出仕道人。 “刘海戏金蟾”刘海原名刘海蟾,五代时人。 十六岁登科官至丞相,后弃官挂印、出仕道人。 民间有“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之说,金蟾成为给人间带来钱财俸禄的财神,家中贴上《刘海戏蟾图》能驱邪魔保平安。 金蟾三足,这与众不同的长相,暗示着具有超凡的力量和非凡的背景。被古人视为“祛病毒、助长寿、主富贵、呈祥瑞、辟五兵、镇凶邪”的吉祥符号。 《送子观音》 鲁曲阜,亓富氏,身孕年余,夜做一梦。梦中见一麒麟而至,背坐一观音。行至身前而止,仰首张口,口中吐出一玉书,红凌包系落之面前。亓富氏惊醒,随生一子,即孔子。 《抱花瓶》 图中两个可 爱的小孩每人抱 一花 瓶,瓶中插 花寓意新年平安 吉祥之意。 门神 《五子登科》 窦禹钧,字燕之,渔阳人。教子有方,家法为一时之表。他有五子,相继科第,世称燕山窦世五龙。 朱仙镇年画特点 ⑴ 线条简洁粗犷、挺拔流畅、粗实淳厚、疏密有致、粗细有序,富有节奏感。刻工精,显示出一定的刀味、木味。 ⑵ 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人物无媚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⑶ 构图饱满、对称和谐、繁而不乱、简而不空。上下呼应,颇具意趣。 ⑷ 色彩艳丽、对比强烈,有厚重感。 ⑸ 题材大多取材于历史戏曲、演义、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几乎每幅年画都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民间年画口诀 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乐得人欢喜。(又称年画三诀) 图必有意,言必吉祥。随情运色,借景言情。 三分形象,七分打扮。 艺无正经,惟有求新鲜。 艳不俗,浓不重,繁不乱,淡相宜。 色多不繁,色少不散。 红忌紫,紫怕黄,黄喜绿,绿爱红。 无白不显黑。 青间紫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