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人才培养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6版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熟悉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人文社会科学及相关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审美鉴赏、创造性思维、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诸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2.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及相关文化现象的分析方法;
3.具有语言文字表述,人文知识普及,运用专业知识在本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在汉语言文字以及文学创作、传播和研究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较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国际视野;
6.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学制与毕业学分
学制:4年
修业年限:3—6年
学分:155
四、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五、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安排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表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小计 总 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课堂教学(含实验教学) 15 17 17 17 17 17 7 107 150+() 2 2 2 2 2 2 2 2 16 专业见习和实习、实训 (2) (2) (2) 6 16+(6) 科学研究(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 (2) (2) 11 11+(4) 校外实践(暑假进行) (2 (2 (2 (610+(6) 2 2 其它活动课程(含机动) 2 2 2 2 8 寒 暑 假 12 12 12 12 48 48 合 计 52 52 52 52 208 208+(16)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课程学分分布表
课程类别及性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计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 10.5 13.5 6.5 8.5 1 1 41 选修 2 2 4 专业教育课程 必修 12 13 18 13 11 2 69 选修 4 8 4 2 18 合计 22.5 26.5 24.5 23.5 18 11 4 2 132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课程计划表
1.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
类别 课程
性质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含英文) 开课
学期 学
分 总
学
时 学时分配 周
学
时 考核
方式 课堂
讲授 实验
或实践 课外
自主 考
试 考
查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必
修 思
政
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 3 51 42 9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 3 51 34 1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3 51 34 1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5 85 51 34 形势与政策 1-4 2 32 32 大
学
英
语 大学英语Ⅰ 1 4 68 40 28 大学英语Ⅱ 2 4 68 40 28 大学英语Ⅲ 3 2 34 26 8 大学英语Ⅳ 4 2 34 26 8 计算机
基础 计算机基础Ⅰ 1 2 48 24 24 计算机基础Ⅱ 2 3 68 34 34 大
学
体
育 太极拳普修课 1 1 30 4 26 选修课程(初级) 2 1 34 4 30 选修课程(中级) 3 1 34 4 30 选修课程(高级) 4 1 34 4 30 大学生职业生涯 2 1 网课 大学生就业指导 5 1 17 大学生创业指导 1 网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1 17 选
修 文史经典与世界文化 2-5 1 17 17 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 2-5 1 17 17 审美体验与道德修养 2-5 1 17 17 公民素养与社会责任 2-5 1 17 17 小计 45 824 567 323 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