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故事创作存在的三个问题故事创作杂谈之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当前故事创作存在的三个问题——故事创作杂谈之三作者: 春天的信息 ??? 每到年底,我的案头上都会放着一叠叠的故事杂志,它一年又一年地记录着故事创作走过来的历程。这些作品,我大多数都是看过一遍的,有的还看过两遍,甚至三遍;但也有些作品我没有看或者不想看。没有看或不想看的原因大致可以分成三种情况:一是看了开头,可后面看不下去了;二是题材太陈旧,不想看;三是实际上可能是看过的,可看后全忘了,一点印象也没有。我把这类作品,也算在了没有看过之列。
??? 我讲的这是现象,实质是什么?我个人也不见得能分析透,但就我看过的一些故事作品,有三点我是想直说出来的:
??? 第一点:有些故事作品缺乏时代感。不能把故事作品的时代感问题,仅仅理解为写什么题材,题材固然是一方面,其实,即使写家长里短的作品,也有时代感问题的;时代感要浸透在作品的人物、情节、语言等全过程中。有时代感的作品和没有时代感的作品看起来味道大不一样,说句不好听的话:缺乏时代感的故事作品,看起来就如“味同嚼蜡”!另外,作品的时代感问题,还会对作品的社会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时代感越强的故事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力就会越大;文学的社会价值,最终是要看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力来决定的。
??? 第二点,有些故事作品缺乏文学性。故事要不要有文学性?这在文艺理论上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有些故事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却忽略了这个问题,形成了自己把自己创作出来的故事作品,关在了文学殿堂的大门之外。故事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怎么会低于纯文学呢?有人说:写得好的故事就是小说。这是不对的。写得好的故事永远是故事,写得不好的小说,也绝对成不了故事。这是两种不同文体的区别,而不是谁好于谁的区别。忽视故事的文学性,就会影响到创作质量的提高,这是当前故事创作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有些故事作品,架子不错,可就是缺乏文学性,读起来没有一点文学作品的味道,不解决好这一问题,就会这妨害到故事创作的进一步提高和繁荣。
??? 第三点:有些故事作品缺乏故事语言的特色。故事作品必须要有故事语言的特色。什么是故事语言的特色?简单地讲,就是要能“上口”。说“上口”这两字,好像有点土,文雅一点的说法,叫作故事的“口头性”。“上口”也好,“口头性”也好,总之意思是一样的,故事要能“讲”,所以故事才叫口头文学。要“上口”,细分一下,还会对故事创作提出很多具体要求,比如:在作品构思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情节”是要适合用“讲”的方式来表述的;人物的前后出场和对话都要利于“讲”;作品的语言不能有欧化的句子,要尽量把民间生动的语言词汇表达出来等等。现在有多少作者在故事创作中注意了故事的语言特色这一问题呢?因此,我认为忽视故事的语言特色,也是影响当前故事创作质量提高的一大问题。至于故事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就更谈不上了。
??? 这篇杂谈,讲了当前故事创作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并用了三个“缺乏”的词汇来概括,可能不太恰当,也可能是“以偏概全”,但古代有“直谏”,现代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那我就“杂谈”了出来,供大家参考吧。
??? 最后,我想更积极一点的说法是:为了繁荣故事创作,我们大家一齐努力,继续再向前迈进一大步:让故事的时代感强烈些!让故事进入文学殿堂!让故事要有故事的语言特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