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毒理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毒理学 本部分重点 内分泌干扰物的基本概念 一、内分泌干扰物的概念 内分泌干扰物 改变健康生物及其子孙或者其群体的内分泌功能并对它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International Program on Chemical Safety 干扰那些维持自身平衡、生殖、发育和行为的体内激素的合成、分泌、传输、键合、作用或清除的外源性物质——USEPA 一、内分泌干扰物的概念 内分泌干扰物 外源性内分泌干扰物 环境激素 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对人和动物体内正常的激素功能施加影响,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 一、内分泌干扰物的概念 激素 是内分泌腺天然产物,血中以低浓度传递,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发挥对机体功能的调节作用。 一、内分泌干扰物的概念 能干扰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作用、代谢或消除; 表现出拟天然激素或抗天然激素的作用,对人类雌激素、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睾酮等呈现显著的干扰效应; 从而破坏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系统的信息相互传递和对机体的调节功能,进而破坏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在临床上则表现为生殖障碍、出生缺陷、发育异常、代谢紊乱以及某些癌症为特征。 二、内分泌干扰物的分类 怀疑对人类健康有直接影响的化学物质约有200多种 已被证实而列入环境激素黑名单的有70多种 可分为 农药 工业化合物 植物雌激素 二、内分泌干扰物的分类 农药 除草剂 加草胺、杀草强 杀真菌剂 苯菌灵、多菌灵 杀虫剂 林丹、氯丹、硫丹、DDT及代谢产物、对硫磷等 杀线虫剂 滴灭威、呋喃丹、二溴氯丙烷 二、内分泌干扰物的分类 工业化合物 重金属 Pb、Cd、Hg 树脂原料 烷基酚、壬基酚、辛基酚等 药物 绝缘油 多氯联苯等 界面活性剂 壬基酚等 其他 二噁英、五氯酚等 二、内分泌干扰物的分类 植物雌激素 拟雌内酯 芒柄花黄素等 二、内分泌干扰物的分类 在目前已经认识的环境激素中,毒性最大的是二噁英,其毒性是剧毒化学物氰化钾的1000倍,也是一种人类致癌物。 环境激素中有40多种是农药,其中的六六六、DDT等已被禁用,仍有多种在广泛使用。 这些物质散布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之中,被人或动物摄入体内后,不断积累,逐步造成危害,影响到人们的安全。 二噁英 二噁英是多氯多芳烃化合物的总称。 一类是多氯二苯并二恶英(PCDDs),有75种异构体,其中毒性明显的异构体7种。 另一类是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s),有135种异构体,其中毒性强的有10种。 两类共有210种化合物,统称为二恶英类物质。 在17种毒性明显的二噁英类当中,彼此的毒性强度也相差1000倍。 二噁英危害 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 空气 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和多氯联苯 汽车尾气、烹饪油烟等均可产生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农药的喷施及化工生产过程也可产生空气的类激素污染 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 水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随意堆放以及垃圾填埋物的渗滤液 有机废水的随意排放 以地表水作为城市居民饮用水水源时,自来水厂对地表水加氯消毒产生的副产物(DBPs)存在于饮用水中。 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 土壤 人为来源 农药(有机氯、磷杀虫剂和除莠剂)残留 化肥的大量使用 天然来源 天然的植物碱、动物激素和微生物代谢物 火山喷发 四、内分泌干扰物的毒作用机制 能干扰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代谢或消除; 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伤害。 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为:生殖及发育机能下降,降低人体免疫力并诱发肿瘤,神经系统紊乱等。 四、内分泌干扰物的毒作用机制 影响机体正常的内分泌功能 具有内源性激素的活性 对生物体的神经系统产生毒害 作用于生物体的生殖腺,影响性激素的分泌 作用于生物体的肝脏、肾脏 肝脏和肾脏拥有代谢和排泄各种激素的酶催化系统,环境毒物通过影响肝肾功能,改变体内的激素水平。 机体的免疫功能 人的免疫系统在环境激素的长期作用之下,会发生免疫失调和病理反应。 四、内分泌干扰物的毒作用机制 致畸、致癌作用 作用于细胞的染色体,使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携带遗传信息的某些基因,使一些组织、细胞的生长失控,产生肿瘤。 多环芳烃、芳香胺等都是强的致癌物,他们的代谢产物可与DNA共价结合,造成DNA的不可修复损伤,导致细胞的癌变。 动物出生时,血脑屏障尚未建立,许多环境激素对出生动物的毒性比成年动物高。 四、内分泌干扰物的毒作用机制 蓄积和生物放大作用 蓄积作用 进入机体速度和数量消除的速度或数量 生物放大作用 高营养级低营养级 即使进入环境中的毒物极微量,也会使生物尤其是出于高位营养级的生物受到毒害,直至威胁人类的健康。 * * C12H10-XClX 拟雌内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