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报告1 - 考察报告 - 书业网.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考察报告1 - 考察报告 - 书业网
考察单位:龙门石窟研究院
起止日期:2006年4月16---5月1日
龙门概说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口,距市区十二公里。春秋战国时期,龙门便有了“阙塞”之称。龙门东西两山对峙,东为香山,西为龙门山,远望有如一座天然的门阙关塞,是为“四岳三涂九州之险”中的“三涂”之一。《水经注》卷十五“伊水”条中云:“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而伊阙在于国都之南,若天然的大门。”龙”是封建帝王的象征,故又叫做龙门。但偶尔也有“凿龙”“禹门”之称。
自古以来“龙门山色”就被列为“洛阳八大景”之冠。凡寓居洛中或游历至此的历代诗人,诸如李白、杜甫、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和欧阳修等,对洛阳第一胜境都留下了美好的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居洛十八年,常住在香山寺里,并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他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修香山寺记》)他不仅自己自号“香山居士”,而且死葬香山,永远和龙门山水相伴,足见龙门山色感人之深。
峡谷两岸共有十口泉水,出露点一般高出伊河水面2----5米深,总流量每秒0。229立方米,各泉温度无大的差别,一般为24度----25度,流量及水量年变化均不明显。龙门地区气温最高达44度,最低为负20度,平均年降雨量525。5毫米,年蒸发量为1760毫米,最大风速可达7级,冰冻期为154天。(资料摘自:苏良赫、纪思、王玉河、许以和《洛阳龙门石窟地质踏勘报告》)
历史上古代龙门石窟的人为破坏与维修
人为破坏是龙门石窟所遭受到的最大灾难。唐武宗时代“会昌灭佛”和五代后周时期赵匡胤的诞生“天红三日,今曰火烧街。当时人们跃龙门石佛成精,去打石佛,残去多数”(郭玉堂;《洛阳古物记》手抄本)。萨天锡《龙门记》说:“诸石像旧有破衅既为人所击,或碎者、或捐躯,其鼻耳其手足或缺焉,或半缺全缺,金碧装饰悉剥落,悉有完者。”又说:“伊阙两岸,旧有八寺,无一存者。但东崖巅有垒址两区,余不可辨,数十碑多仆,立者仅一二,所刻皆佛语,字剥落,不可续。如此,则后魏迄于唐代诸寺,元时即已毁废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五真宗景德四年:“二月,已卯,上幸尤门,睹岩崖石佛甚多,经会昌毁废,皆已摧坏。左右曰:非官为茸治,不能成此圣迹。上曰:军国用度,不欲以奉外教,恐劳费滋甚也。”用宗教迷信进行统治,是封建统治阶级必用的手段,宋真宗在公元1007年虽然拒绝了修复龙门佛像的建议,但是不到十年,几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还是进行了修复工作。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四云:“西京龙门龛佛,岁久废坏,上命沙门栖演给修饰,凡一万七千三百三十九尊。”众多的佛像,得到了整修。
解放前龙门石窟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帝国主义分子勾结一批民族败类大肆盗窃破坏龙门石窟的雕刻艺术品,使得这座艺术宝库中的石刻造像十之八九都残手断臂。1965年,原龙门文物保管所所长马玉清将曾被胁迫盗凿龙门文物的偃师杨沟石匠王光喜,王水,王惠成三人邀请到龙门,座谈当时盗凿情况并到现场帮助寻找盗凿点。据其回忆,盗凿时间约在民国十九至二十四年间(1930----1935年)。由该村伪保长王梦林和王东立、王毛、王魁勾结洛阳东关古玩奸商马龙图(聋子),采用欺骗与强制手段,迫使石匠深更半夜摸进洞窟,借助于微弱的灯光,进行盗凿,还派土匪持枪站岗放哨。怕惊动龙门、魏湾附近的老百姓来揍他们。王光喜说:“常去的有我们三个人,主要是盗凿宾阳中洞北边下面的身子(孝文帝礼佛图)。当时有照片,打一回看一回照片,按打的多少付给钱。照片在马龙图那里放着,主要是王魁两下接头,打碎的碎块由王魁转交给马龙图。我也进城去送过一次,下边搁佛像,上边放上一些石灰,说是进城卖石灰的。很不好打,打着直冒火,那石头是火硝石,光宾阳洞就打了两三年”。其盗凿地点有古阳洞北壁第一层列龛东数第一龛右下角的飞天、第二层列龛下东数第三龛龛楣、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宾阳南洞南壁大龛下狮子、莲花洞北壁上层龛内的交脚弥勒、破窑南壁隋龛下狮子、万佛洞西壁莲花穿枝供养菩萨和窟顶飞天以及洞外两侧的狮子、东山看经寺南壁罗汉迦叶上身、二莲花洞北洞东壁两侧菩萨等。据1965年初步统计,龙门石窟被盗凿痕迹达七百二十多处。1971年由马玉清等六人分别到杨沟、郜庄、龙门街、魏湾、郭寨等村镇再次调查破坏龙门文物的损坏情况。马玉清说:“万佛洞的狮子是杨沟土匪王魁打的1953年北京法院来龙门时,把王魁弄来,叫他站在万佛洞被盗走的地方照过像。”经解放后查明,马龙图、王梦林一伙与北京古玩奸商岳彬、美国人普爱伦是串通一气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