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心肺脑复苏新进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肺脑复苏新进展CPCR 心肺脑复苏研究内容 复苏学又称为心肺脑复苏(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到达至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心跳骤停的定 义 心跳骤停的定义,从不同的 临床角度出发,心跳骤停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 WHO规定:发病或受伤后24小时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跳骤停。 美国AHA为冠心病患者心跳骤停所作的定义是:冠心病发病后1小时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脏骤停。 Cecil 内科学第十六版则规定:任何心脏病患者或非心脏病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即应视为心跳骤停。 各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 大脑----4~6分钟 小脑----10~15分钟 延髓----20~25分钟 心肌和肾小管细胞----30分钟 肝细胞----1~2小时 肺组织----大于2小时 脑组织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 心跳骤停后,体内各种主要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或阈值是不同的。正常体温时,中枢神经系统对无氧缺血的耐受程度最差。脑组织只占体重的2%,它对氧摄取量和血供的需求却很大。静息时它的氧摄取量占人体总氧摄取量的20%,血液供应量为心排出量的15%,故在缺血缺氧时,最先受到损害的便是脑组织。 心跳骤停的分类 依据心跳骤停后心电图的表现,临床上分为 三种类型: 心室颤动 心脏电—机械分离 心室停搏 呼吸心跳骤停的判断 意识丧失---强调对声音的反应 呼吸停止---一听二看三感觉,不能超过十秒 脉搏消失---十秒内完成 BLS原则 在判断患者意识之前,必须确认抢救环境是安全的 一旦呼吸心跳停止,时间就是生命! 2005版指南删除了对非专业急救者在无胸外按压时的人工呼吸训练,以及开始胸外按压之前的生命体征评估。对非专业急救者的培训改为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除溺水、创伤、药物中毒外,病人一旦呼吸心跳停止,首先拨打120求救,有条件时应及早进行除颤(AED) 启动EMS系统与取得 AED 脑肺复苏 历史回顾 古老复苏法 体温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因素:加温法(持续到19世纪) 死亡相当于睡眠状态:唤醒法(持续到20世纪) 溺水是由于吸入水太多:震荡法和倒灌法(18世纪) 古老复苏法 荷兰18世纪抢救方法(1774) 加温 清除吞入或吸入的水 刺激法 风箱吹气法 古老复苏法 1856年英国急救法 小心搬运病人 保暖 清理口腔和鼻腔 加温 易挥发物刺激法 1856年以后,辅助呼吸方法的研究 现代CPCR 产生与描述阶段 1936年-----动物模型的建立(Negovsky) 1956年-----电除颤(Zoll) 1958年-----口对口人工呼吸(Safar) 1960年-----胸外心脏按压(Kouwenhoven) 1966年-----定义了CPR(美国科学院) 现代CPCR 应用阶段(60年代) 广泛采用阶段(70年代) 改良与完善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胸泵学说及辅助方法,药物治疗,脑复苏 价格与效益评价阶段(近十年) 现代CPCR 1974---开始面向公众进行心肺复苏培训 1980---ACLS指南第一次制定(高级心脏生命支持) 1986---儿童BLS、ALS指南制定 1992---成立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筹备委员会 2000---第一次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制定 2005---第二次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制定 心肺脑复苏—CPCR BLS—基础生命支持 ALS—高级生命支持 PLS—长程生命支持 基础生命支持—BLS 主要目的是提供大脑和其他主要脏器所需的最低血供,使其不致发展为不可逆损伤。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BLS手法是根据1980年日内瓦国际会议决定的,由美国心脏病学会经历次国际心肺复苏会议不断改进完善所颁布的标准。2005年第二次国际心肺复苏会议仍然推荐BLS按照英文字母A、B、C的顺序进行。 复苏体位: 适用于心跳呼吸 停止病人。将病人放 置于仰卧位,使病人 头、颈、躯干平直无 弯曲,双手放于躯干 两侧。 The ABC’s of CPR A: Airway B: Breathing C: Circulation A:Airway Control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