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临床医学]实诊课件 第二章 出血与血栓检测.ppt

发布:2018-03-05约5.13千字共7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止血、凝血与纤溶机制 第二节 血管壁的检测 第三节 血小板的检测 第四节 凝血因子检测 第五节 抗凝血功能检测 第六节 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第七节 血栓形成的检测 第八节 检查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1)血管的暂时性收缩。 (2)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而形成血小板血栓。 (3)凝血因子的作用形成红色血栓。 a. 外源性凝血途径重要因子Ⅰ、Ⅱ、Ⅴ Ⅶ、Ⅹ b.内源性凝血途径重要因子Ⅷ、Ⅸ、Ⅺ (4)抗凝因子及纤溶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抗凝因子为AT-Ⅲ。而纤溶活性最强是纤溶酶(PL),PL作用于纤维蛋白(原)形成FDP以及D-二聚体等,对抗血小板聚集和凝血,致血液呈低凝状态。 引起止、凝障碍的常见原因 a.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b.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异常 c.凝血因子缺乏 d.抗凝物质过多 e.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第一节 止血、凝血与纤溶机制 第二节 血管壁的检测 第三节 血小板的检测 第四节 凝血因子检测 第五节 抗凝血功能检测 第六节 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第七节 血栓形成的检测 第八节 检查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一、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二、毛细血管抵脆性试验 参考值 超过10min为异常 一、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二、毛细血管抵脆性试验 参考值 <10个出血点 临床意义 (1)血管的结构异常 如①过敏 ②V—C缺乏③感染中毒 (2)血管的功能异常 如①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②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脆弱症③老年性紫癜 (3)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异常。 第一节 止血、凝血与纤溶机制 第二节 血管壁的检测 第三节 血小板的检测(功能) 第四节 凝血因子检测 第五节 抗凝血功能检测 第六节 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第七节 血栓形成的检测 第八节 检查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一、血块收缩试验 二、血小板粘附试验 三、血小板聚集试验 参考值 定性试验 30min~1h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定量试验 血清析出率 48% ~64% 临床意义 1.当BPC正常时,若CRT异常,则为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和血小板病。 2血小板数严重减少时。 3.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粘附率下降;PF3 释放缺陷)。 一、血块收缩试验 二、血小板粘附试验 三、血小板聚集试验 方法 参考值 玻璃柱法62.5%±8.61% 玻璃球法34.9%±5.95% 一、血块收缩试验 二、血小板粘附试验 三、血小板聚集试验 参考值 P82 临床意义 粘附率和聚集率降低见于出血性疾病 粘附率和聚集率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第一节 止血、凝血与纤溶机制 第二节 血管壁的检测 第三节 血小板的检测 第四节 凝血因子检测 第五节 抗凝血功能检测 第六节 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第七节 血栓形成的检测 第八节 检查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凝血因子 Ⅰ Ⅱ Ⅴ Ⅶ Ⅷ Ⅸ Ⅹ Ⅺ Ⅻ ⅩⅢ 正浆 + + + + + + + + + + 正清 - - - + - + + + + - 钡浆 + - + - + - - + + + 贮浆 + + - + - + + + + + 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二、凝血酶原时间(PT) 三、纤维蛋白原(I)定量 参考值 26~36s 较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有意义 临床意义 1.为内源性凝血系统常用的简便而敏感的筛选试验,延长作纠正试验。 2.作为肝素用药的监测首选。 血友病纠正试验 Ⅷ Ⅸ Ⅺ 血清 不纠 纠正 纠正 钡浆 纠正 不纠 纠正 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二、凝血酶原时间(PT) 三、纤维蛋白原(I)定量 参考值 10~14s 较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有意义 临床意义 1. 为外源性凝血系统常用的简便而敏感的筛选试验,纠正试验可判定哪一因子缺乏。 2.作为口服抗凝剂用药的监测首选。 PT延长的纠正试验 Ⅰ Ⅱ Ⅴ ⅦⅩ 抗凝物↑ 患浆+贮清 不纠 不纠 不纠 纠正 不纠 患浆+钡浆 纠正 不纠 纠正 不纠 不纠 患浆+贮浆 纠正 纠正 不纠 纠正 不纠 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二、凝血酶原时间(P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