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技朮方案.ppt

发布:2016-05-22约2.38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占领总统府 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大艰巨任 务是什么? 恢复发展经济 进行民主政治建设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1949年—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1956年—1966年: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 4、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新政协会议: 开国大典: 1949年9月,制定《共同纲领》 1949年10月1日 开创了—— 标志着—— 进入了——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第一篇章 民主之基(开国大典) 什么性质文件? 临时宪法性质 类别 副总理 政务院领导成员 政务院下属机构正副职 总人数 4 21 109 民主人士数 2 11 49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成员(主席、副主席)中,中共成员4名,民主党派3人。这三人及当时的身份分别是:宋庆龄(民革成员)、李济深(民革成员)、张澜(民盟成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手册》 特色:体现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 从材料可以看出新政权的特色是什么? 1、《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A.确定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第二篇章 民主之魂(三大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确立、职能、特点、意义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党制度) 确立、与中共关系、职能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制度) 确立、内容、实践、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 1954年一届人大《宪法》确立。 2、内容: 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建立了新一届的国家机构 3 意义: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主席 国务院 国家军事委员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直接选举选出代表产生) 选 民 县、镇、乡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 省、市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选出代表产生) (选出代表产生) 间接选举 人 民 当 家 作 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的法律依据、地位是什么?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有哪些原则和意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原则:民主集中制 意义:奠定了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 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 家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 如何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合作探究1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区别? 不同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 权力主体 活动原则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全国人民 资产阶级 民主集中制 分权与制衡 合作探究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