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和对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和对策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阅读经典名著方面扩大了范围,在阅读指导上也有了更具体的建议。课外阅读整部文学名著,使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初中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期,能够在名家大师们引领下,增长见识、启迪心智,并获得自身语文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关于整本书阅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讲得最明白。他认为,学生阅读整本书和语文教学的目标一脉相承,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然而,初中生阅读整本书的现状却是困扰重重。来自社会各界尤其是同类学校的调查显示,初中生有效阅读整本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阅读时间少,阅读兴趣淡,阅读理解浅。与新课改所期望达到的阅读效果(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大相径庭。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而现实情况是,以语文教本和考试为目的的阅读,大抵可以维持;教本和考试之外的阅读,却难以入手,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与教育体制、整个社会的阅读风气和缺乏系统、可操作的阅读指导有关。
首先,考试机制导致阅读功利化。
素质教育施行多年,初中生的书包还是那么重,中考的心理压力照旧。作业和考试如两座大山,压着学生、家长、教师,初中生整本书的阅读和阅读指导也不得不以考试为风向标,功利地进行。
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受到自身认识的局限,认为孩子读不读课外书无关紧要,把学生看的所有课外书籍一律视作闲书而采取相当敌视的态度。简而言之,“考试不考的就不读”。还有一些家长,尽管意识到读书对孩子的成长有益,然而面对现实的考试,各种各样的课外补习班充斥学生的课余生活。因此,学生阅读量小、知识面窄,教科书、参考书、作文精选之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即使节假日给学生进行的课外阅读实际也只是课内阅读的变种,是以提高考试分数为目的的阅读训练。基于这层原因,语文教师自然比较难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大部分学生难以挤出时间阅读整部著作。因此,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不得不采取“放羊式”的管理方式,阅读指导甚少。
其次,经济社会的浮躁的心理,使初中生在在读物选择方面才出现偏差。
初中生课外读物的选择、整本书阅读的氛围,和成人世界营造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
曾经有一份国民阅读率调查显示:43.7%的中国人说自己不读书,是因为太忙了,没时间读书。于是,网络、短信、电视、电影等媒介充斥浮躁的成人世界,以强烈的攻势冲击着纸质图书市场。快餐式阅读方式满足了成年人虚浮的读书心理,却也让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利旁落。因为畅销,所以阅读,书目选择的盲从性,往往使经典文学被大众读者排斥。
成年人的读书风气如此,如何强迫尚未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模仿的青少年具备良好的整本书读物选择能力呢?
多数学生阅读课外书时只满足于了解书中大致的故事情节,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只有少数学生能有目的地深入思考,做读书笔记等。这与学生面临强大的压力有关,也和整个社会的阅读氛围有关。不可否认,教师和父母是影响孩子阅读的最大外力因素。
整个社会的浮躁心理对初中生读书的影响,除了表现在成年人阅读习惯的影响力外,也表现为电视、网络等视听媒介对学生的强大吸引力。从上文的调查分析可知,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在课余时间看电视、上网。并且许多学生缺乏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看电视的主要内容为冗长的成人偶像剧,上网的主要内容为游戏和聊天。这些视听内容固然可以帮助学生们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得到放松,却并不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偶像剧煽情而脱离现实,网络更是虚幻而不受道德约束,耗费学生过多精力的同时,使学生对纸质书目的阅读兴趣大大降低,并导致思维简单化、平面化,思考能力和创新、质疑能力减退。
第三,缺乏有效可行的阅读指导方法。
强大的升学压力促使教师阅读指导的功利化。当家长询问如何提高孩子的语文能力时,语文教师非常清楚,有质量的、经常性、持续性的阅读是锻炼语文能力的根本途径,由阅读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努力的过程。但尽管如此,迫于应试的压力,许多语文教师紧抓住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不放。即使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阅读内容,联系到考试中有限的考查分数,许多语文教师宁可采取“放羊式”的指导方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