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治疗新进展.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BD(炎症性肠病)治疗研究和临床转化成果;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病变主要累及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粘液脓血便。;CD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而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目前IBD的治疗重点是控制粘膜炎症和抑制过度激活的免疫反应常规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随之IBD治疗理念的改变,其治疗目标也逐渐从临床症状缓解、血液学???标下降转向为“粘膜愈合”,甚至“达到持续粘膜深层缓解”。;1.氨基水杨酸制剂;系统综述还表明,美沙拉嗪(尤其剂量1.2克/天)可适度降低患者结直肠肿瘤发生风险。不同制剂和剂型的(5-ASA)作用部位不同:PH依赖性释放型作用于末端小肠和结肠;时间控制型作用于全小肠和结肠;栓剂作用范围约10cm;泡沫剂型可达10-20cm;灌肠液可达结肠脾区。临床上应根据病变范围的不同选择适宜的制剂和剂型。
;2.激素;3.免疫抑制剂;4.生物制剂;4.1抗肿瘤坏死因子单抗;4.2整合素抑制剂;4.3抗IL-12/23p40抗体;4.4反义基因治疗药物;4.5其他生物制剂;5.生物制剂和AZA联用;6.粪菌移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