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病人的脱水剂运用》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脑卒中病人的脱水剂运用
概述
急性脑出血发病后脑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发生脑水肿,或脑脊液增多,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甚则危及生命。脱水是急性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对降低致残率、死亡率有重要价值。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甘油、甘油果糖、人血白蛋白、速尿、七叶皂苷钠等。根据病种、分型及个体不同,酌情选用一种、两种或以上药物交替使用,可减少脱水药物副作用的发生。临床主要是根据出血的部位、血肿大小、破人脑室与否、累及中线结构的程度来进行分型,结合脑部受损征象而选择治疗方法。
治疗分型
由于血肿的位置、大小及继发脑损害的差别,治疗的主要措施也有不同。
血肿小且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基本上是内科的基础治疗。
伴发脑水肿、颅内高压症的患者,则需积极而合理的脱水治疗。
对血肿大、中线结构移位明显者.大多需要手术治疗。
对于重症脑出血,治疗挽救的核心是水肿区,主要是减轻缺血水肿性损害,尽可能恢复脑功能。依据血肿的部位、范围、既往病史、全身状况、年龄、继发性损害、以及技术条件等,可选择手术方式治疗。
脑出血量计算公式
血肿量=长×宽×层面数×层高。
颅内出血体积>60cm3时,深部出血死亡率为93%,脑叶出血死亡率为71%;出血体积30~60 cm3时,深部出血死亡率为64%,脑叶出血死亡率为60%,小脑出血死亡率为75%;出血体积<30 cm3时,深部出血死亡率下降为23%,脑叶出血死亡率下降为7%,小脑叶出血死亡率为57%[3]。
出血量及死亡率
颅内出血体积>60cm3时,深部出血死亡率为93%,脑叶出血死亡率为71%;
出血体积30~60 cm3时,深部出血死亡率为64%,脑叶出血死亡率为60%,小脑出血死亡率为75%;
出血体积<30 cm3时,深部出血死亡率下降为23%,脑叶出血死亡率下降为7%,小脑叶出血死亡率为57%。
在脑出血的急性期,尤其是早期在临床病理改变中血肿起主导作用、血肿的部位、大小以及脑脊液循环受影响的程度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分型是早期寻找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征象者,急需脱水治疗。但有学者认为甘露醇过早应用可引起血肿扩大。有证据表明,小剂量甘露醇的效果并不比大剂量差。
脑叶出血
脑叶出血量50ml或脑室明显受压者,多数应开颅清除术治疗。不宜开颅清除术,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征象者,急需脱水治疗,采用6432方案(全、半量),(以甘露醇为例,即20%甘露醇250ml,q4h,连用2~3d,20%甘露醇125ml,连用2~3d,减为q6h,连用4d,减为q8h,连用3d,减为q12h,连用2d停脱水。全疗程甘露醇总量应<1000g,每天甘露醇总量应<150g,为减少甘露醇的用量,避免发生副作用,可与白蛋白加速尿、或速尿、或甘油果糖等交替使用)。
脑叶出血
脑叶出血量为31~50 ml者,可选择钻颅穿刺治疗。不宜钻颅穿刺术,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征象者急需脱水治疗,采用6432方案(半量),(以甘露醇为例,即20%甘露醇125ml,q4h,连用6d,减为q6h,连用4d,减为q8h,连用3d,减为q12h,连用2d停脱水。全疗程甘露醇总量应<1000g,每天甘露醇总量应<150g,为减少甘露醇的用量,避免发生副作用,可与白蛋白加速尿、或速尿、或甘油果糖等交替使用)。
脑叶出血
脑叶出血量为21~30 ml,不必手术,可内科保守治疗。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征象者需脱水治疗,采用432方案(全、半量),(以甘露醇为例,即20%甘露醇250ml,q6h,连用2d,20%甘露醇125ml,连用2d,减为q8h,连用3d,减为q12h,连用2d停脱水。全疗程甘露醇总量应<1000g,每天甘露醇总量应<150g,为减少甘露醇的用量,避免发生副作用,可与白蛋白加速尿、或速尿、或甘油果糖等交替使用)。
脑叶出血
脑叶出血量为11~20 ml,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好。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征象者需脱水,采用432方案(半量),(以甘露醇为例,即20%甘露醇125ml,q6h,连用4d,减为q8h,连用3d,减为q12h,连用2d停脱水. 全疗程甘露醇总量应<1000g,每天甘露醇总量应<150g,为减少甘露醇的用量,避免发生副作用,可与白蛋白加速尿、或速尿、或甘油果糖等交替使用)。
脑叶出血
脑叶出血量5~10 ml,内科保守治疗。脱水采用32方案(半量),(以甘露醇为例,即20%甘露醇125ml,q8h,连用3d,减为q12h,连用2d停脱水)。
轻症病人亦可不脱水。
脑叶出血
脑叶出血量5 ml,不必脱水。
壳核出血
壳核出血据CT表现血肿范围及破入脑室与否分为5型:
I型:血肿扩展至外囊。
Ⅱ型:血肿扩展至内囊前肢。
Ⅲa型:血肿扩展至内囊后肢;Ⅲb型:血肿扩展至内囊后肢,破入脑室;
Ⅳa型:血肿扩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