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中非直接利益相关主体的行动逻辑及防控研究的中期报告.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群体性事件中非直接利益相关主体的行动逻辑及防控研究的中期报告
本调研报告主要针对群体性事件中非直接利益相关主体的行动逻辑及防控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得出以下中期研究成果:
一、非直接利益相关主体的行动逻辑
通过对非直接利益相关主体的调研了解,我们发现以下四种典型的行动逻辑:
1. 视为“看热闹”:这类人对事件持中立或者被动的态度,不直接参与事件,但是会关注事件的进展以及后续结果;
2. 场外煽动:这类人不直接参与事件,但是会通过人际关系、社交媒体等手段煽动他人加入事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 跟风冲动:这类人通常情绪被引导、心态脆弱,容易被煽动参与事件;
4. 抱团观望:这类人不直接参与事件,但是会加入其他关注事件的默默群体,通过大家的观点共识和力量,形成对事件的压力。
二、非直接利益相关主体的防控方法
针对以上发现的非直接利益相关主体的不同行动逻辑,我们制定出以下防控方法:
1. 加强教育宣传,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场外煽动的效果,特别是要防范虚假、夸大报道引起的恶劣影响。
2. 做好情绪调控,尽量减少情绪化因素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鼓励理性思考和宽容平和的态度,缓和敏感事件的紧张程度。
3. 增强社交网络的监管能力和与非正常账号的识别能力,尽早发现和干预场外煽动者。
4. 加强社会化的公共参与机制,积极引导公众理性参与,建设互动预警体系,避免非负责关注者成为难以管控的变量。
总之,针对群体性事件中的非直接利益相关主体,需要从教育宣传、情绪调控、社交网络监管和社会化公共参与机制等多方面进行防控,使其行动逻辑承载更多的积极因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