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审计质量和盈余管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公司治理审计质量和盈余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上市公司通过实施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改变报告盈余的现象突出。目前针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以应计盈余管理居多,涉及真实盈余管理的较少。本文以2011-2012年我国A股制造业154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公司治理与审计质量因素对上市公司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应计盈余管理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高质量审计工作对应计盈余管理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真实盈余管理没有明显抑制作用。
关键词:公司治理;审计质量;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
一、引言
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一直以来是投资者与监管机构关注的热点。上市公司由于存在融资、扭亏与避税等多方面动机,会实施相应的盈余管理以改变财务报告业绩,从而达到影响利益相关者判断决策的目的。同时???由于会计政策选择空间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上市公司有机会通过选择有利会计政策或规划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过度盈余管理会降低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可能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损害投资者利益。公司治理与外部审计监督作为制约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两大重要因素,值得深入研究。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有效的公司治理与审计监督能够从公司内部与外部对其盈余管理行为形成制约,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盈余信息质量。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会为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发表审计意见过程中保持独立性提供保障,减轻管理层、董事会等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向注册会计师施压或干扰审计工作的情形,以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充分发现问题,发挥外部监督作用。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质量又会反过来影响公司治理效率。独立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委托代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以保证基于财务报告信息所做决策的有效性。内部公司治理与外部审计监督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1.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
公司治理产生于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公司治理下,股东、董事会、高管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会产生具体问题(Phlip L. Cochran, Steven L. Wartick, 1988),其中包括通过盈余管理实现自身利益的问题。公司治理作为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其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监事会及高管激励等方面的内容都会影响到公司具体盈余管理行为。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及信息披露质量受公司治理因素影响(Ganech, Wright,1996),公司治理不完善是导致公司进行过度盈余操纵的原因之一。公司股权结构失衡,存在控制权高度集中或“一股独大”时,则通过盈余管理向大股东输送利益的“隧道效应”突出(章卫东,2010)。而对于独立董事制度是否能够抑制公司盈余管理及大股东“掏空”行为仍存在争论,支晓强,童盼(2005)认为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公司治理中未发挥关键作用。针对高管持股情况,王克敏、王志超(2007)研究发现高管控制权增强会抑制由于高管薪酬引起的盈余管理行为。国内学者对于上市公司监事会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较少。总体而言,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存在制约影响关系。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H1:公司治理结构特征会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2.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
外部独立审计可以提高财务报告质量,降低代理成本,为投资者决策提供相对可靠信息。高质量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地发现盈余操纵并加以纠正或对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产生抑制效应,使财务报告更真实地反映公司经营业绩。Becker(1998)研究发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客户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相对较低。徐浩萍(2004)研究显示,注册会计师出于风险角度考虑,能够一定程度上识别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及程度并反映在审计报告上。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外部独立审计是否能识别并抑制隐蔽性较强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尚未有统一的结论。众多研究还显示,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更为严重,会造成上市公司长期业绩滑坡。由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通常面临更大的声誉压力(DeAngelo,1981),因此在执行审计工作中会更加注重业务质量以降低审计失败风险。另外,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专业技能与业务经验方面通常优于综合实力较弱的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所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也通常较高。因此可以合理推断,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更高且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H2:高质量审计工作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三、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取2011年-2012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按下列情况进行删选:(1)剔除ST公司,此类公司因面临退市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