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两性”物质教学设计.doc

发布:2024-03-17约1.82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两性”物质教学设计

—中间价态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

学校杭州市塘栖中学教师姓名孙秀丽

一、学习内容分析

中间价态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相当有分量的一系列物质。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研究这类物质性质的规律,使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学情分析

已具备的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知识;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的简单配平。

已具备的能力:已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类比的能力,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从物质分类、化合价角度分析中间价态元素的性质。

(2)归纳总结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

(3)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中间价态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偏向的研究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归纳的能力

(2)通过创设情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知识迁移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的化学奥秘。

(2)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相互协作意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事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中间价态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一般规律及运用

五、教法学法

采用学案导学、情景激学、目标驱动、实验助学的方式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通过信息归纳、类比推理、实验探究、联系实际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合作与交流,观察与思考的良好习惯,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乐学其中!

六、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两性”的引入

演示实验:在双氧水中滴加氯化亚铁溶液

观察实验,观察实验,分析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

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双氧水性质探讨

一、双氧水的还原性

问题一:如何实现双氧水转化为氧气?

问题二:请选择合适的试剂,验证双氧水的氧化性?

(实验盒内的试剂:双氧水、酸性高锰酸钾、碘水、淀粉碘化钾试纸、硫化钠溶液)

问题三:预测所选试剂与双氧水反应的现象。

问题四: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

小结一:双氧水能与强氧化剂发生反应,体现其弱还原性。

二、双氧水的氧化性

问题五:请选择合适的试剂,验证双氧水的氧化性?

小结二:双氧水能与多种还原剂发生反应,体现其强氧化性。

问题六:你能解释氯化亚铁与双氧水的实验现象吗?

追问:氧气怎么产生的?

三、双氧水的自身氧化还原反应问题六:双氧水在一定的条件下还能发生什么反应?

【演示实验】双氧水中滴加氯化铁溶液。

小结三:双氧水中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既能升高,又能降低。在反应中既能体现还原性,又能体现氧化性。偏向氧化性。

思考应用1:双氧水可以作脱氯剂,用于消除水中的氯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思考应用2:铜中加入稀硫酸不反应,再滴加双氧水,预测现象。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演示实验】铜中加入稀硫酸,再滴加双氧水(提醒:一般酸性条件下氧化剂的氧化性增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书写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以双氧水为例帮助学生揭开中间价态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性质表现。实际使用试剂,加深学生对一些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认识。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相互协作意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小结、

过渡

通过双氧水性质的探讨,类比中间价态元素物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及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介绍。

探讨研究新物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的方法

类比、归纳、总结

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分析,对中间价态物质的性质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小试牛刀

关于亚硝酸钠和亚硫酸钠,利用研究物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方法,分析这两种物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偏向。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现象,归纳总结性质。

使学生通过信息归纳、类比推理、实验探究、联系实际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小结

中间价态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有些主要体现氧化性(如双氧水、亚硝酸钠);有些主要体现还原性(如亚铁离子、亚硫酸钠)

反思、交流

使学生学有所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