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甘薯种苗繁育技术规程.docx

发布:2024-12-03约2.3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甘薯种苗繁育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甘薯种苗繁育的壮苗标准、育苗地选择、种薯选择、排种时间、育苗方法、苗床管理、病虫害防控、剪苗及运输的操作指示。

本文件适用于甘薯原种和生产用种的壮苗繁育。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7413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热温床

在育苗床下增加地热线,利用地热线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来提高苗床温度,苗床温度可以根据设定温度范围进行自动控制的育苗床。

4育苗地选择

宜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排灌方便、3年内未种过甘薯的地块。

5种薯处理

5.1种薯选择

选用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品种纯正、薯皮光滑、无病虫害、单个薯块重量在100g以上的甘薯品种。

5.2种薯消毒

用50%多菌灵500倍液、50%代森铵300倍液,或者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0min~15min。

5.3温烫浸种

将种薯浸入56℃~58℃的水中,保持水温在51℃~54℃,浸种10min。

6育苗

6.1整地、施基肥

选择在晴天,土壤湿度较小时深耕,不宜在土壤湿粘时耕作。耕翻深度30cm~40cm,晒田15d以上,然后犁耙,耙平耙细。结合整地,每667m2施腐熟农家肥2500kg~4000kg,尿素10kg~15kg,过磷酸钙50kg~60kg,硫酸钾5kg~10kg。肥料使用应符合NY/T496的规定。

2

6.2排种时间

桂北地区,宜在3月上旬;桂中及桂东南地区,宜在12月上旬;桂东南沿海地区,宜在7月上旬。

6.3排种量

每m2排种20kg~25kg。

6.4起垄

6.4.1大田育苗垄宽1.0m~1.2m,垄高25cm。

6.4.2温室大棚育苗垄宽1.2m~1.5m,垄高15cm。床底排电热丝,间隔距离10cm,中间略疏,两边稍密,上铺3cm~5cm细土。

6.5排种方法

采用平排法,薯块间距1cm~2cm,头尾相接,方向一致;排完种薯后,覆盖3cm~5cm细土,再喷水浇透床土。大田育苗排种后搭建小拱棚,并覆盖薄膜。温室大棚育苗排种后覆盖薄膜。

6.6苗期管理

6.6.1出苗前的管理

排完种薯后保持温度35℃~36℃;幼芽顶土前7d~10d,温度降至31℃,直至出苗。

6.6.2出苗后的管理

种薯出苗后,采取通风等措施将温度降至28℃;苗高10cm时将温度降至25℃;每天浇1次水,床面保持湿润。白天及时揭膜通风降温,夜间覆膜注意保温。

6.6.3采苗前的管理

苗龄40d~45d,苗长30cm~35cm时,采用揭膜等措施将温度降到20℃,停止浇水,炼苗2d~3d后及时采苗。

6.6.4采苗后的管理

采苗后1d,结合浇水施尿素50g/m2。并采用覆膜等措施使温度升高到32℃~35℃。3d~4d后,采用揭膜及通风等转入低温炼苗阶段。

6.7病虫害防治

甘薯育苗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见附录A。

7采苗

7.1检疫

按GB7413的规定执行。

7.2壮苗标准

苗龄40d~45d,苗长20cm~30cm,茎粗0.5cm~0.7cm,节间长4cm~5cm,节数6~8节,叶片肥厚且大小适中,茎上无气生根,茎韧而不易折断,全株无病虫害,百株苗鲜重不低于1000g。

7.3采苗方法

采苗时在距离垄面5cm~10cm处剪取薯苗,剪取的壮苗100株/扎。

7.4包装

捆扎好的种苗装入包装箱、周转筐或编织袋。

3

附录A

(资料性)

甘薯育苗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甘薯育苗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见表A.1。

表A.1甘薯育苗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病虫害种类

防治方法

麦蛾、天蛾

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1%甲维盐乳油1000倍液或者1.8%阿维

菌素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斜纹夜蛾

30%甲维·毒死蜱1500倍液、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喷雾。

蛴螬、金针虫

土壤处理:50%辛硫磷乳油200g~250g加水10倍,拌细土25kg~30kg,或者2%甲基异硫磷2kg~

3kg拌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