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年级下册-4第六章数据分析.doc

发布:2018-08-30约1.35万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题:平均数 第 1 课时 总序第 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批注:  1、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认识平均数的优、缺点.  2、在具体情景中正确运用平均数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意义及平均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去尾平均数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平均数的意义 1.(出示投影1). 某农业技术员试种了三个品种的棉花各10株,秋收时他清点了这30株棉花的结桃数如下表: 甲种棉花 84,79,81,84,85,82,83,86,87,81 乙种棉花 85,84,89,79,81,91,79,76,82,84 丙种棉花 83,85,87,78,80,75,82,83,81,86 提出问题:哪个品种较好?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并将结果与同伴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数值的代表值,要比较哪个品种较好,只要把这三种棉花的平均结桃数确定就可以了。 解:设甲、乙、丙三个品种的平均结桃数为,则: = eq \f(84+79+81+84+85+82+83+86+87+81,2)=83.2 = eq \f(85+84+89+79+81+91+79+76+82+84,2)=83.0 = eq \f(83+85+87+78+80+75+82+83+81+86,2)=82.0 因为甲种棉花的平均结桃数高于其他两个品种棉花的平均结桃数.所以甲种棉花较好. 2.教师指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数值的代表值,它刻画了这组数据整体的平均状态,但对于这组数据的个体性质不能作出什么结论.  二、做一做,体会用去尾平均数处理实际问题 (出示投影2) 个体户张某经营一家餐馆,下面是该餐馆所有工作人员2000年10月份的工资. 张某:4000元;会计:700元;厨师甲:1000元; 厨师乙:900元;杂工甲:580元;杂工乙:560元; 服务员甲:620元;服务员乙:600元;服务员丙:580元. 学生活动:1.计算他们的平均工资. 2.不计张某的工资,再求餐馆员工的月平均工资.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上述问题.并把结论展示出来. 1.餐馆全体员工的平均工资:=1060(元) 2.8位员工的平均工资:=692.5(元) 教师提问:1.1060元这个平均工资能否反映餐馆员工在这个月收入的一般水平? 2.692.5元这个平均工资呢?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归纳:1060元不能代表餐馆员工在这个月的月收入的一般水平,因为员工中工资最高的厨师甲的月收入1000元也小于这个平均数,而692.5元能代表员工在这个月的月收入的一般水平。从上例可以看出,平均数容易受个别特殊值的影响。为了避免这个缺点,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常将特殊值去掉后再计算平均值,有时称这种平均值叫去尾平均数。例如:体操比赛、文艺节目比赛、歌手比赛等的最后得分,实际上就是去尾平均数。 三、随堂练习 课本P173练习l,2.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的大小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 五、作业   教学(后记)反思: 课题:加权平均数1 第 1 课时 总序第 教案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批注:  1、认识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关系;?  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权数的性质,以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与普通平均数的区别。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启发 教学过程  观察,创设问题情景。 甲、乙两组各有8名同学,测量他们的身高,得到下面两组数据(单位:米): ?????? 甲组:1.60,1.55,1.71,1.56,1.63,1.53,1.68,1.62。 ?????? 乙组:1.60,1.64,1.60,1.60,1.64,1.68,1.68,1.68。 1、这两组数据有什么不同? ?????? A、甲组中的8个数都不相同:每个数只出现一次。 ?????? B、乙组中含有相同的数: 1.6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