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考试题(答案).docx
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考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以下哪种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较高?()
A.奶类
B.蔬菜
C.酒类
D.腌制食品
答案:D。腌制食品在腌制过程中容易产生亚硝酸盐,尤其是腌制初期和腌制时间过长时含量可能较高。奶类、蔬菜和酒类一般亚硝酸盐含量相对较低。蔬菜本身可能含有少量硝酸盐,但通常不是亚硝酸盐的高来源;奶类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肪等,亚硝酸盐含量极低;酒类主要成分是酒精和水等,正常情况下亚硝酸盐含量也不高。
2.食品加工过程中,为防止交叉污染,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A.生熟食品分开存放
B.加工生熟食品使用同一把刀具
C.处理生食品后洗手再处理熟食品
D.生熟食品的容器分开使用
答案:B。加工生熟食品使用同一把刀具会导致生食品中的细菌、病毒等污染物转移到熟食品上,造成交叉污染。而生熟食品分开存放、处理生食品后洗手再处理熟食品、生熟食品的容器分开使用都是防止交叉污染的正确做法。
3.下列哪种食物不宜与鸡蛋同食?()
A.豆浆
B.牛奶
C.面包
D.苹果
答案:A。豆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它能抑制人体蛋白酶的活性,影响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鸡蛋的蛋清里含有黏性蛋白,可以同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使蛋白质的分解受到阻碍,从而降低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率。牛奶、面包和苹果与鸡蛋同食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4.食品安全标准是()的标准。
A.自愿性
B.强制性
C.科学性
D.民主性
答案:B。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旨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具有强制性。它具有科学性,但“科学性”不是其性质定位;自愿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民主性也不是其主要特性。
5.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应当遵守()。
A.《食品安全法》
B.《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C.《食品卫生法》
D.《产品质量法》
答案:B。《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主要规范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管理。《食品安全法》主要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等;《食品卫生法》已被《食品安全法》取代;《产品质量法》侧重于产品质量方面的一般性规定,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更适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6.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以下属于食品添加剂的是()
A.三聚氰胺
B.苏丹红
C.山梨酸钾
D.孔雀石绿
答案:C。山梨酸钾是一种常见的食品防腐剂,属于食品添加剂,它能有效抑制霉菌、酵母菌和好氧性细菌的活性,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而三聚氰胺、苏丹红、孔雀石绿都不是食品添加剂,它们是非法添加物,三聚氰胺曾被非法添加到奶粉中以提高虚假的蛋白质含量;苏丹红被非法用于食品染色;孔雀石绿被非法用于水产养殖中防治疾病等,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
7.以下哪种食品储存方式正确?()
A.水果和蔬菜放在一起储存
B.大米存放在潮湿的地方
C.食用油放在阴凉、干燥、避光处
D.面包放在冰箱冷冻室
答案:C。食用油应放在阴凉、干燥、避光处,这样可以防止油脂氧化酸败,延长食用油的保质期。水果和蔬菜放在一起储存,有些水果会释放乙烯气体,可能会加速蔬菜的老化和腐烂;大米存放在潮湿的地方容易发霉变质;面包放在冰箱冷冻室,会使面包中的淀粉发生老化,导致面包变硬、口感变差。
8.食物中毒的特点不包括()
A.潜伏期短
B.人与人之间可传染
C.有共同的饮食史
D.临床症状相似
答案:B。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其特点包括潜伏期短,通常在进食后数小时内发病;有共同的饮食史,即中毒者往往都食用了相同的有毒食物;临床症状相似,一般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食物中毒一般不具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性。
9.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A.三个月,一年
B.六个月,二年
C.一年,三年
D.二年,五年
答案:B。这是《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经营企业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以保证在需要追溯食品来源和质量时,有足够的记录可查。
10.下列关于保健食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保健食品可以替代药物治疗疾病
B.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