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风景书写研究.pdf
摘要
摘要
“风景”不仅是农村题材小说中自然景物、风土民俗、政治想象等元素的文
化表达形态,展现出地方色彩和作家的审美追求;而且是建构农村题材小说民族
性与国民性、个性与地方性的重要路径,折射出时代、文化、人性之审美转换。
“十七年”时期,作家以合作化、大跃进为小说创作之时代背景,在“历史”与
“现实”的勾连与互动中赋能“风景”书写更宏阔的艺术表现力,展现具有时代
特色的乡村风貌和民俗风情,彰显特定历史下的时代精神与政治诉求,建构特定
语境中风景书写的审美品格和文化意义。基于此,本文从“风景”书写的角度切
入对“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研究,从政治的、文化的、文艺的视角考察风景
书写生成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试图从另一种研究角度深化和拓宽对“十
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认知。
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探讨选题
的缘起及意义,梳理现有风景书写研究成果,厘清研究思路,阐述相关概念。“正
文”部分有四个章节:第一章分析“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关于自然风景的描写,
考察风景书写的审美建构和社会表征。自然风景作为重要的审美元素,在某种程
度上折射出这一时期作家们在“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双重纠葛下寻求平
衡的深层动机,在时代特征和个人选择的双重影响下,作家聚焦特定地域,书写
风格、类型截然不同的自然风景,注重对农村风景真实性、直接性描摹,反映其
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第二章考察“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关于生活图景的描摹,
探究生活图景的时代特征和政治隐喻。生活图景是彰显“十七年”时期作家关注
现实的重要表征,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两条线路”之争的影响,农村题材
小说中对日常生活图景、居住空间以及农村风俗的呈现发生新变,在“先进”与
“落后”、“革命”与“反革命”的讨论中映射出意识形态的规训和政治认同。
第三章讨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关于劳动场景的刻画,阐述风景书写与社会
主义实践之间的关系。“十七年”小说中劳动书写赋予“风景”新的内涵和意义,
集体劳动场面、生产资料以及土地空间进入“风景”视阈,劳动既是改造风景的
重要动力,也成为社会主义实践中独特的“风景线”。第四章论述“十七年”农
村题材小说风景书写的艺术价值。作家“风景”书写的过程中,选择不同的修辞
策略和叙事视角,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特征;同时作为小说文本的基本组成要素
之一,“风景”在文本建构中也承担了不同角色,并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意义。
“结语”部分概括“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风景”书写的特点、功能和价值,
I
摘要
分析其对新时期以来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影响,考察其在文学史特别是小说史上
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风景书写;艺术价值;功能意义
II
Abstract
Abstract
Landscapeisnotonlytheculturalexpressionformofnaturalscenery,local
customs,politicalimaginationandotherelementsinruralnovels,butalsoshowsthe
localcolorandthewritersaestheticpursuit.Moreover,itisanimportantpathto
constructthenationality,nationalcharacter,individualityandlocalcharacterofrural
novels,reflectingtheaesthetictransformationoftimes,cultureandhumannature.
DuringtheperiodofSeventeen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