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十七年诗歌.ppt

发布:2017-05-23约字共3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十七年的诗歌 翟传鹏 zhaicp@xupt.edu.cn 诗歌是一个种族的触角,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神经。每一次文学变革,乃至社会变革,都是从诗歌开始的。五四文学革命、欧美现代文学、新时期文学都是从诗歌开始的。 第一节 十七年诗歌的基本问题 一.诗歌界的一体化运动 1.解放区诗歌与十七年诗歌的先声 四十年代体现《讲话》精神的诗歌直接影响了十七年诗歌的写作。在《讲话》精神影响下,解放区文学中出现了一批在思想上反映社会革命的必然性,在艺术上以民族化、大众化为主旨的民歌体叙事诗,它们被称为最早体现《讲话》精神的文学作品,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张志民的《死不着》《王九诉苦》、阮章竞的《漳河水》、田间的《赶车传》等。 2.诗人的“自我扬弃” 何其芳现象 《画梦录》 《预言》《夜歌》时期的何其芳描刻的是 “幽微的灯光、青春的感伤、诗意的吟哦 ”,个人抒情彩色浓重。而建国后,何其芳加入了大合唱。 3.诗歌的分层与诗人的分野 受批判:七月派 被消失:九叶派 二.建国初的诗歌大讨论与诗歌的基本命题 1.古典+民歌成为潮流 毛泽东在给当时的《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一封信中提出,新诗的形式主要应以“古典+民歌”为主 。1958年3月22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讲话中指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条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歌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 2.关于五四传统与讲话传统 臧克家的《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将五四以来的诗人按照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分为两大阵营: 第一阵营:革命传统的代表者:郭沫若、蒋光慈、殷夫、蒲风、艾青、臧克家、田间、袁水拍、李季、柯仲平、阮章竞等; 第二阵营: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不革命传统的代表者:胡适、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等。 在臧克家这篇文章所指涉的两大阵营外还有两批诗人:九叶诗人和七月派诗人。 臧克家认为,五四传统对当代新诗来说,只是一种资源,而民歌和解放区诗歌才是当代新诗真正应该依靠的传统,也就是讲话传统。 3.颂歌和战歌 颂歌 战歌:二元对立的思维与创作模式 三. 1958年新民歌运动 《文艺工作大跃进三十二条》( 1958年春,中国作协书记处起草),简称《三十二条》; 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创作高潮,三、五年内实现社会主义文学大丰收。”文艺界的全面“跃进” 。 1958年上半年,湖北省著名“诗歌县”红安县县委宣传部做过一次摸底工作,得出的结论是“搞不清”;呼和浩特市决定在3年到5年内要生产50万吨钢,收集50万首民歌,把收集民歌和生产钢并列在一起;河南省据96个县的统计已有创作组30571个,创作量是几百万上千万首。仅许昌一个专区,光有组织的业余作者就是57000多人,大跃进以来,已创作了作品316万件;河北省委曾发起1000万首的民歌收集计划,结果被保定地区包了。山西省提出一年要产生30万个“李有才”, 30万个“郭兰英”。“村村要有李有才,社社要有王老九,县县要有郭沫若”。因此才打了个大胜仗。 《公社的山羊》   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了个大喷嚏,轰隆一声震天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 1.配合大跃进政治运动的文艺创作;文艺赤裸裸的为政治服务; 2.严重违背艺术的规律;以颂歌为主,但更浅显自白,缺乏艺术性; 3.文艺大众化的一次实践:人文知识分子到普通群众;口语化写作; 第二节.几位现代诗人在当代的艺术轨迹 郭沫若(1892——1978) 1949年前的创作 《女神》《星空》《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 1949年后的诗歌写作。主要诗集:《新华颂》(1953年)、《百花齐放》101首(1958年)、《长春集》(1959年)、《骆驼集》(1959年)。 建国后,郭沫若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因此其诗歌写作更多地是在配合各项政治任务和宣传。如《百花齐放》便是为了配合“双百方针”的提出而赶写的急就章。诗作中几乎找不到真实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状态,诗句大多直白无力,缺乏艺术表现力。 郭沫若的诗歌创造力是随着他文学观的改变而衰退的。早在1948年他就说过诗歌“必然要以人民为本位。用人民的语言、写人民的意识、人民的情感、人民的要求、人民的行动。更具体的说,便要适应当时的形势,土地革命、反美帝、挖蒋根,而促其现实。”这种急功近利的文学观从根本上决定了他的诗歌艺术表现力的丧失,就连他自己也说“郭老不算老,诗多好的少。” 臧克家(1905—2004) 山东诸城人。1937年臧克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