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时间系统和坐标系统.ppt

发布:2016-05-20约4.44千字共4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时间测量需要一个公共的标准尺度,称为时间基准。 2、时间基准 建立时间基准的条件: 运动是连续的,周期性的 运动的周期应具有充分的稳定性 运动的周期必须具有复现性,即要求任何地方和时间,都可以通过观测和实验,复现这种周期性运动 迄今为止较为精确的时间基准: 地球自转周期。建立世界时的基准,稳定度10-8 行星绕日的公转周期及月球绕地的公转周期。建立历书时的基准,稳定度10-10 原子中的电子从某一能级跃迁至另一能级时所发出(吸收)的电磁波信号的震荡频率(周期)。建立原子时的基准, 稳定度10-14 脉冲星的自转周期,稳定度最好可达10-19 频率准确度、频率漂移和频率稳定度。 时钟误差的改正: 3、时钟的主要技术指标 1、恒星时 以春分点作为参考点,由春分点的周日视运动所确定的时间。春分点连续两次经过本地子午圈的时间间隔为一恒星日。 2、真太阳时 以太阳中心作为参考,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本地子午圈的时间间隔为一个真太阳日。 §2.6 GPS涉及的时间系统 3、平太阳时 平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本地子午圈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平太阳日。 4、世界时 以平子夜为零时起算的格林尼治平太阳时。 由于地球自转的不稳定性,破坏了建立时间系统的基本条件,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从1956年开始,在世界时中引入极移改正和地球自转速度的季节性改正。 未经改正的世界时表示为UT0 经极移改正后表示为UT1 再经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改正后表示为UT2 相互关系为: UT1 = UT0 + UT2 = UT1 + 5、原子时 以物质内部原子运动特征为基础而建立的时间系统。 原子时秒长:位于海平面上的Cs133原子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在零磁场中跃迁辐射振荡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 原子时的原点: 1958年1月1日0时0分0秒UT的瞬间作为同年同月同日0时0分0秒的原子时。 但事后发现,在该瞬间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之差为0.0039秒 (AT – UT)1958.0= – 0.0039 (s) 6、国际原子时 1971年由国际时间局建立,现由国际计量局(BIPM)的时间部门维持。依据全球60个实验室中的约240台自由运转的原子钟所给出的数据,经统一处理后给出。 7、协调世界时 协调世界时:从1972年采用一种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世界时的时间系统。 做法:采用闰秒(或跳秒)的办法,使协调时与世界时的差小于0.9s 协调世界时与国际原子时的关系为: IAT = UTC + 1’×n 8、GPS时 属于原子时系统,秒长与原子时相同 GPS时间与国际原子时有不同的原点 IAT - GPST = 19 (s) GPS时间与协调时的时刻,规定1980年1月6日0时相一致,其后随时间积累 GPST = UTC + 1’×n-19’’ 9、GLONASS时 采用莫斯科时,与UTC相差3h 存在跳秒且与UTC保持一致 与国际计量局BIPM建立和维持的UTC之差除3h外还有细微差别 32.184s 1980 1987 1990 19s 4s 7s UT1 UTC GPST IAT 地球动力学时(TDT) 时间差 1、历法:年、月、日、时、分、秒 阳历:以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为依据而制定 儒略历:古罗马皇帝儒略·恺撒公元前46年制定的阳历 格里历:现行的公历。 阴历: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制定。 阴阳历:兼顾阳历和阴历特点的历法。 用于日常生活,表示季节、天气的变化 §2.7 时间标示法 2、儒略日 用连续数值表示时间的方法,从公元前4713年1月1日12h为起点,逐日累加。 3、约化儒略日 从儒略日中减去2400000.5。 4、周+周秒:从1980年1月6日0时开始起算的周数+每周内从周六/日子夜开始起算的秒数 1980年1月6日0时0分0秒 第0周第0秒 1980年1月13日1时0分0秒 第1周3600秒 2013年3月8日0时0分0秒 第1730周432000秒 5、年积日:从每年1月1日开始累计的天数 2013年3月8日即2013年的第67天 RINEX文件的5-7个字符为观测时刻的年积日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GPS原理及其应用》 主讲:付建红 第二讲 GPS测量中的时间系统和坐标系统 《GPS原理及其应用》 主要内容 天球坐标系 地球坐标系 站心坐标系 WGS84坐标系 时间系统的相关概念 GPS涉及的时间系统 时间标示法 §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