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缺血性脑卒中的新视点-侧支循环.ppt

发布:2019-08-25约1.36万字共3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患者经血管再通治疗后,无论再通的程度如何,侧支循环功能不好的患者,脑梗死体积的增加也非常明显。 * 在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中,如果不将不将侧支循环做为变量的模型1分析结果显示:不匹配区体积和血管再通程度是治疗后梗死体积增长的影响因素;但是如果在分析模型中加入侧支循环这个变量后,不匹配区体积和血管再通程度对治疗后梗死体积增长的影响不显著,侧支循环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 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内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与侧支循环的关系在2009年也有国外文章报道。该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软脑膜侧支循环功能会影响到患者在动脉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风险。 * 从1995年到2007年共入组104名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68岁,平均基线NIHSS评分为16分,平均的动脉内溶栓前时间为285分钟。所使用的溶栓药物包括tPA、UK、Pro-UK; 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功能按类似于ASITN/SIR标准分为1-5分,1分表示软脑膜侧支功能最好,5分表示最差,根据评分将患者的软脑膜侧支循环分为好(1-2分)和差(3-5分)。 * 按照患者侧支循环评分对患者分类,计算患者动脉内溶栓后出血发生率。由图可见,软脑膜侧支功能好的患者,其脑内任何出血和显著出血(25ml)的发生率会比较低。 * 对所有影响出血/显著出血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软脑膜侧支功能、血小板计数、糖尿病史和开始治疗时间是动脉内溶栓后出血的相关因素;而对于严重出血的发生来说,只有软脑膜侧支功能和血小板计数是溶栓后严重出血(25ml)的相关因素。 * 所有入组患者的总体出血率为25%,严重出血率为9.6%。亚组分析发现,软脑膜侧支功能差(poor)或血小板计数200K/μl的患者在动脉内溶栓后出血和严重出血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 该文献是2010年发表在stroke杂志上,作者分析了CT血管造影所见软脑膜侧支功能与颅内大血管阻塞患者6个月长期功能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软脑膜侧支血管功能可以做为预测患者远期功能预后的可靠因子之一。 * 试验收集了两所大学附属医院的196名颈内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M1或M2段)完全闭塞的患者,把CT血管造影可见的软脑膜侧支血管功能分为三级:I级指缺血侧软脑膜侧支比非缺血侧对侧差;II级指缺血侧软脑膜侧支与非缺血侧对侧一样好;III级指缺血侧软脑膜侧支比非缺血侧对侧好。通过一元和多元分析评价患者软脑膜侧支功能与6个月良好预后(mRS评分≤2)的相关性。 * 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软脑膜侧支功能被评为C级,也就是软脑膜侧支比非缺血对侧好的患者群中,在6个月后长期功能预后良好的患者比例为56%,而软脑膜侧支功能不好的A级患者群中,6个月后功能预后良好的患者仅占到23%。这就说明,软脑膜侧支功能好的患者,其6个月后长期功能预后良好的比例更高。 * 将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分,侧支循环功能等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分析结果显示,软脑膜侧支循环功能可以做为预测缺血性卒中患者长期良好预后(也就是mRs评分小于等于2分)的一个可靠预测因子。 * 结果1:软脑膜侧支功能越好的患者,其脑内任何出血和显著出血的发生率越低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9;30:165–70 结果2:影响出血/显著出血因素的回归分析 软脑膜侧支功能、血小板计数、糖尿病史和开始治疗时间是动脉内溶栓后出血的相关因素 只有软脑膜侧支功能和血小板计数是动脉内溶栓后严重出血(25ml)的相关因素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9;30:165–70 结果3:软脑膜侧支功能差(poor)或血小板计数200K/μl的患者在动脉内溶栓后出血和严重出血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9;30:165–70 CT血管造影所见软脑膜侧支血管功能是预测卒中合并颅内大血管阻塞患者长期功能预后的可靠因子 预测临床结局和预后 两所大学附属医院的196名颈内动脉和(或)大脑动脉(M1或M2段)完全闭合的患者,平均年龄69 ± 17,NIHSS评分13。 使用CT血管造影评价软脑膜侧支血管功能分级, 分成3个级别: A级. 软脑膜侧支比非缺血对侧差 B级. 软脑膜侧支与非缺血对侧一样好 C级. 软脑膜侧支比非缺血对侧好 采用一元和多元分析评价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功能与6个月良好预后(mRS评分≤2)的相关性。 Stroke, 2010, 41:2316–2322. 结果1:软脑膜侧支功能好的患者,其6个月后长期功能预后良好(mRs≤2)的比例更高 Stroke, 2010, 41:2316–2322. 结果2:在影响缺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