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小发明.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当前流行的组合家具,就是许多单件家具相加。当然它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巧妙地组合。组合家具美观、实用、又充分地利用房间的空间: 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在他日常使用的钢笔杆上贴上日历 ,成了日历钢笔。它既可以写字,又可以查日期,写起日期来可用得上了。 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同学在垫板的一边刻上厘米刻度,等于在垫板上加上一把尺,可以一物两用: 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看到妈妈给小弟弟喂牛奶时,怕烫着小弟弟,先尝一尝试试温度。 他想,这样不卫生,但不尝一尝又无法知道牛奶的温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想到了“加一加”,就设计在奶瓶内壁上装一支温度计。这样,不用尝就可以准确地知道瓶内牛奶的温度了: 减一减可以这样想:能在某件东西上减去什么吗?把它降低一点,减轻一些行不行?“减一减“后,变成什么新东西?它的功能、用途起了什么变化?在操作过程中,减少时间,减少次数可以吗?这样做又有什么效果?生活中用“减一减”的方法发明新事物或解决问题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我们可以这样想:这样东西如果放大,扩展(声音扩大、面积扩大、距离扩大……,它的功能与用途会有哪些变化?这件物品除了大家熟知的用途外,还可以扩展出哪些用途? 还有一个小朋友看书时爱摘录好词好句,但在摘抄时,书页容易被风吹乱。他先是用回形针去夹书,后来他想到了“扩一扩”,就利用回形针的原理,把回形针扩大,制成了一个又能搁书,又能夹书的压书器。 4.缩一缩 “缩一缩”的思路是这样的:把某件东西压缩、缩小、它的功能、用途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用“缩一缩“的方法生产出来的产品。 凡是到过黄山的人都知道,由于黄山浓雾弥漫,上山时要穿雨衣。但黄山山势陡峻,登攀十分费力,身上携带的东西越少越好,越轻越好。于是,人们使用“缩一缩“的办法制造出一种袖珍雨衣。这种雨衣折叠起来只有一包香烟那么大,重量只有50克左右,价钱也十分便宜,深受旅游者的欢迎。 上海有一个小朋友发明的“简易旅行折凳”就是一个例子。这折凳主要有4个部件。长方形木板一块,用作凳面。两块相同的木板作凳脚,用铰链铰合,可以折叠。在凳面的反面装上一根能转动的木棍。使用折凳时,将两凳脚伸开,把木棍转90度与凳脚垂直,撑住凳脚。不用时,把木棍再转90度与凳脚平行,凳脚就可以折叠在凳面上,再把木棍转90度与凳脚垂直,压住凳脚,不让凳脚散开,就便于携带了。 上海和田路小学二年级小朋友发明的“小鸟喂食器”也是成功的“缩一缩”的例子。她模仿粮食店里的售米器,加以缩小,改进,利用一只废弃的塑料药瓶,下端开一个圆洞,用一个锥体形的软木塞连接。瓶内装满小米。用手一按小铁丝,软木塞向下松开,小米就漏下来,顺着一个小漏斗“流”进鸟笼。手一松,一根弹簧将铁丝往上拉,带动软木塞顶住圆洞,小米就停止下漏。 什么是“联一联”呢?可以这样想: 某件事情的结果跟它的起因有什么联系呢?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吗?把两样或几样事物联系起来,会发现什么规律?把几样东西联系起来,或几件事情联系起来,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有一个小朋友设计的自来水自动关水装置就是一个例子。他在盛水的桶里放一个圆木块作浮子。浮子上装一根铁丝,铁丝的另一端挂一个重锤。重锤上的线通过滑轮连在水龙头上的开关上。当水盛满时,浮子上升,重锤从铁丝钩上脱落,利用重锤下降的力,通过线把开关上。水满浮子上浮 重锤脱落拉动线开关关上通过几个中间环节把“水满”与“关上开关”联系起来了。 所谓“仿一仿”可以这样想:有什么事物可以让自己模仿、学习一下?模仿它的某些形状结构或学习它的某些原理、方法。这样做,会有什么良好的效果?这样会创造出什么新的东西?模仿不是照搬,而是从现象中寻找规律,模仿中有创造。 上海的小朋友徐琛、贝明纲发明的四用防触电插座曾获世界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最佳奖。这件小发明的关键部位——四片活门的巧妙组合,就是受到工厂里恒温车间的双层玻璃窗启发而实际出来的。 “变一变”就是这样想:改变一下事物的形状、颜色、音响、气味、位置、方向会产生什么结果?改变一下事情的次序或操作的顺序又会产生什么结果? 所谓“改一改”就是这样思考:这个东西在使用过程中,还有哪些缺点或不足,把这些缺点或不足排一排,再分析一下,看看哪个缺点是主要的或必须马上解决的。怎样改进才能克服或尽量减少缺点,给人带来方便。在社会生活,生产活动中,人们常常用 “改一改”的方法搞创造发明。 骑自行车的同志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