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毕业学术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22
1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农村方面来看,我国以大约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大约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从农民收入方面上来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2010年约5919元。然而,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以及增长幅度却呈现出阶段性递减的变化趋势,农民收入增长出现滞缓现象,突出表现为增幅下降、增收困难、农民收入依然偏低。同时,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不仅表现为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不同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扩大,而且还表现为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从政府方面来看,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央一再强调要把解决好农民收入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付出了极大地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最难解决的问题依然是农民收入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解决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农民收入差距问题尤显重要。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选择“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为题目进行研究,主要在于通过我国农村居民近几年的收入变化情况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同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的原因。此外,本文还阐述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不合理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之后,针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不合理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达到解决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的目的。
1.2.2 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也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根本性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民收入问题。在我国的现代化发展中,增加农民收入,对整个农村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民收入问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目前我国约有8亿农村人口,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60%。在农村居民中,还有2000多万人处于贫困或绝对贫困状态 黄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 广西:广西民族大学经济系,2008.。要实现和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当务之急是要迅速着手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如果农民增收缓慢、收入偏低,不能快速、持续、稳定增长,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则不符合小康社会的标准,就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因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黄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 广西:广西民族大学经济系,2008.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北京:2007.
其次,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我国市场来看,中国的“过剩经济”是一种低水平的过剩,主要发生在城市,而农村是一个广大的市场,农村是最大的消费市场,农民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市场广阔。然而,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农村市场启而不动,从表层来看,主要是农村消费水平下降;从深层次来看,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增幅不快,购买力低下。因此,启动广阔的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力量。而农民的需求是由农民收入水平决定的。因此,只有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农村购买力的坚实基础,农村市场的开拓才有根本的动力,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
第三,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关系到农村乃至全国的和谐与稳定。“改革、稳定、发展”,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国建设的基本经验。要保持中国的社会政治稳定,首先要保证广大农村地区的稳定。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曾于1984年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不稳。” 王焕培. 增加农民收入的研究[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报, 2007(1).
王焕培. 增加农民收入的研究[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报, 2007(1).
总之,农民收入问题,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农民收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