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_5298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海伦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调查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较发达阶段,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的,是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既包括物流配送、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技术服务等主要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又包括餐饮住宿、商品零售、物业管理、社区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健身医疗等面向生活的服务业,还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市政公用行业等主要由政府提供的服务性事业,其范围很广泛、内容很丰富。
按照市委的部署,市政协常委会组成专题调查组,从5月中旬开始,分别深入到发改、交通、商务、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和部分企业,通过召开座谈会、下发调查问卷、实地查看等形式,重点就与广大市民生产生活关联度较高的物流和餐饮服务业等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经市政协七届二次常委会协商讨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市服务业经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思路,优化措施,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呈现了增速逐步加快、结构渐趋优化、贡献稳步增强的良好态势。
1、总体运行稳健,支撑作用渐趋明显。一是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以配货站、快递为主的物流业发展到19家,配送网络遍布全国各地;餐饮服务业(含美容美发、洗浴、住宿业等)经营业户2600家;农村集贸市场23个、大集241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有家居建材、大豆、农资、家具、北方果菜、农机等6个;各类金融机构9家,2011年投放信贷资金461,409万元,吸纳储蓄额达到682,070万元;各类商贸网点7600个。2011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亿元,同比增长10.5%;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达到25%。二是税收贡献率稳步提高。2011年服务业实现地税收入8980万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51%。三是吸纳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9.2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24%左右。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为社会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就业岗位,成为促进消费、吸纳就业、推动投资、稳定社会、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力量。
2、重点行业运行良好,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传统行业蓬勃壮大,新兴行业迅速兴起。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发展迅猛,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发展成就显著。现代商贸持续繁荣。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9亿元,同比增长7.8%。现代房地产业理性升级。2011年房地产业开复工项目32项,总建筑面积147.8万平方米,全年竣工面积76.9万平方米。交通运输业、仓储、邮政和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5.4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金融、信息传播等行业也正在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态势良好。通达物流园、海事达商贸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项目投入力度加大,建设速度加快,企业成长迅速。生资市场、果菜市场、粮食市场等专业市场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京都购物广场、华辰超市、杨氏家具城等商业企业购销两旺。社会服务惠及民生。全市已建立社区各类服务中心(站、网点)60余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0个,初步形成了市、街道、社区三级联网的社区信息化服务管理系统。社会化养老、健身娱乐、卫生保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商务服务快速发展。资产评估及广告、职业中介、农机作业等商务服务业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特色产业和亮点产业。旅游开发进展较快。以大峡谷瀑布、东方红水库、共合三圣宫、海北天主教堂等为重点的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文化宗教游、休闲娱乐游闻名全省乃至全国,正在引领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农业服务进乡(镇)达村。商、粮、供等系统发挥行业优势,积极实施了流通服务网络进镇达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延伸实施,2011年发展连锁超市及农家店50个,新增商业网点85户,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实现了全覆盖。
3、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辐射力日益增强。全市道路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2011年新修乡村公路81公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臻完善。近年来,我市陆续对城市街区的商贸企业进行了改造和扩建,既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又留下了更大发展空间,增强了辐射带动功能。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快,2011年新建扩建标准化卫生院7所,正在加快建设市医院外科楼和120急救中心,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新建的第八中学、教师进修校、特教中心、中心幼儿园和扎音河中心小学已正式投入使用。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个,“农家书屋”81处,新增体育健身器材500件(套),为群众开展文化体育和休闲健身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
4、服务业发展政策逐渐宽松,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全市各地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