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探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探析[摘要]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能否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直接关系到一节体育课的成功与否及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既能让学生充分锻炼身体,又能让他们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因此,本课题应该引起体育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 体育教学;生理负荷;心理负荷;合理安排
[中图分类号] R8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b)-140-02
体育教学是比较复杂的,它除了包含教学的一般规律外,还有其特殊性,学生能够和应该承受多大的运动量,又该如何去承受运动量,是体育教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1 运动负荷的含义
运动负荷,包含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生理负荷,它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心理负荷则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心理负担量,它一般包括认识、情绪、意志三方面的负荷[1-2]。在体育教学中,只有使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良好的运动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身体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均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的生理和心理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此外运动负荷安排是否适宜还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2 影响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
2.1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人在运动时的生理负荷量,常用心跳频率来表示。例如:50 m快跑后即刻心率可达180/min,慢跑10 min或做徒手操一套,心率在140/min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 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趣味性体育游戏、投掷等运动强度较小。
2.2 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包括连续活动的总时间、间歇运动时间。其中,体育课连续运动时间或练习密度(做练习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如果一节课,学生总是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量就偏大而且易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
2.3 活动项目的特点
不同的活动项目对学生身体的影响也不同。例如:做体操技巧运动时,前庭分析器所受的刺激和意志负荷均较大,而运动负荷不大。障碍跑时,不仅全身运动负荷很大,而且认识和意志负荷也较大。连续立定跳远,运动生理负荷较大而心理负荷较小。在参与平衡木、技巧、耐久跑、障碍跑等活动时,学生的心理负荷都很大。学生参加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时,一般两种负荷均较大。
2.4 练习的数量和质量
练习的数量指练习的次数、距离的总和,它们与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成正比。练习质量指练习的正确规格和要求,对练习质量的要求越高,学生的心理负荷越大。
2.5 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
教师组织体育课内容难易是否合适,是否具有趣味性,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的运动生理和心理负荷。如过多的排队调换队形,分组太少而导致学生长时间的轮番等待,均易使学生产生烦躁情绪,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较好完成。
2.6 学生个体差异性
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心理特点、性别差异。在体育活动中,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以同样的速度速跑完50 m,有的学生心率达180/min,有的仅168/min;同做一个游戏,有的学生兴致勃勃,有的却感到索然无味。
此外,教师的教态、教具、场地、气候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
3 合理调节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策略
3.1合理安排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教师备课要有的放矢。安排教材内容时,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强度的运动,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3]。如强度较小的游戏、投掷、专宜与强度较大的耐久跑 、跳跃、攀登、体操等内容组合。合理安排运动密度,尤其是针对女生的运动密度。确定教学任务时,新教的技能不宜太多太难,且尽可能富有趣味性。例如:某教师为了发展学生反应、协调能力,培养其灵敏协调素质,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设计了 一个“找朋友”的体育游戏。玩法是,教师站在直径为8~10 m的圆圈中心击掌,学生分别站在圆圈的边线上,游戏共分3轮。第1轮是教师击掌,学生听教师的信号沿逆时针方向绕边线快跑,掌声持续约50 s后停止, 学生迅速跑向圈内“找朋友”(事先准备好教具,教具数量比本轮参加游戏的学生少2~4个),没找到“朋友”的学生立即退出游戏。第2轮游戏调整为学生听到信号后双脚沿边线行进跳,第3轮变跳跃为竞走。后2轮均为掌声停止,学生迅速跑向圈内找“朋友”。学生跑、跳和竞走的时间和距离,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2 合理调节运动节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