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油藏描述重点试验室-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研究室油藏描述重点试验室.PDF

发布:2018-02-18约4.61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研究室 1、实验室简介 “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研究室”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十 二五”科技规划重点建设的实验室之一, 于2012 年批准建设,研究室主任为林承焰教授。该 研究室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 2 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以及“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 重点学科为依托,开展基于储层非均质的油藏描述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 实验室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规定的优先主题——“复 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建立适合我国复杂油气藏勘探 开发储层非均质表证方法和技术,实现油藏描述关键技术突破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为复杂 条件下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加快中石油油气储量和产量的快速增长,提升中石油 参与全球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的竞争力,满足国家对油气资源的重大需求。 针对该领域面临的储层非均质性强、复杂油气藏精细地质建模精度低、剩余油形成及分 布预测难度大等重大难题和国际学术前沿,开设厚油层单砂体细分及储层构型表征、复杂油 藏精细地质建模及模型动态跟踪、复杂油藏剩余油形成及分布预测三个主要研究方向。通过 厚油层单砂体细分及储层构型表征的研究,实现对复杂储层的精细化表征;通过复杂油气藏 地质建模及模型动态跟踪研究,提高地质模型的精度;通过开展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模式 研究,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 2、技术团队 实验室目前固定研究人员20 余人,博士后3 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 余人,实验 室在储层非均质表征、复杂油藏精细地质建模及剩余油分布预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拥有 自我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曾经获得过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 。 1 林承焰 Lin Chengyan, 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Director, Professor 1963 年9 月出生,长期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及油气藏描述、剩余油形成与分布、沉积学等 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山东省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石油学会理事、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和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 会员,担任《岩性油气藏》、《特种油气藏》和《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等多家学术期刊编委。先后荣获中国地 质学会第六届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第二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孙越崎优秀青年科技奖以及山东省 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和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获称号。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10 年山东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1 项、2007 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独著或作为主要著者合著论著8 部。2006 年以来,在《沉积学报》、《石油学报》、《Journal of Earth Science》等重要学术刊物及AAPG 年会、国际 沉积学家协会沉积学年会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93 篇,其中SCI、EI 检索22 篇。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 项。 已培养出博士生21 名,硕士生62 名。地震沉积学及其初步应用等论文以及《剩余油形成与分布》、《油藏 仿真模型与剩余油预测》等专著在本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对行业科技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杨少春 Yang Shaochun 教授,博士生导师 Professor 1962 年 11 月出生,中国石油学会会员和中国地质学会会员。获第十届孙越崎能源科技奖——“优秀青年科 技奖”, “山东省千名知名技术专家”, 主要从事油气地质研究工作,在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及预测、储层非 均质性定量表征和地质条件约束的水淹层测井储层评价等方面已形成研究特色。承担和完成的科研课题达30 余 项。 2 徐守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