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分析日本企业加班现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文化视角分析日本企业加班现象-企业管理论文
从文化视角分析日本企业加班现象
孙惠俊
(大连大学日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摘 要: 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里就从战后废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一直保持到2009年,其中日本人不惜个人时间超时劳动、全身心奉献于企业的敬业精神起到关键作用。但是,由于劳动时间长,加班多日本人也曾被称为经济动物。中日企业对加班现象的认识不同,成为影响辽宁乃至全国吸收日资的一大要因。本论文试图了解日本企业加班的实态,基于文化的视角从社会、企业、家人等角度探究日本日加班的原因。
关键词 :文化;加班;过劳死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68-02
收稿日期:2014-09-18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多元文化背景对辽宁吸收日资的影响”(L13DGJ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惠俊(1972-)女,辽宁大连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日本社会文化、中日文化比较。
在近年的中日关系中,无论是良好态势还是对立情绪升级,经贸合作一直成为维系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进驻中国的日资企业有成功也有失败,这可以归结为中日两国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抑或历史文化的差异,但是,对于加班现象的认识不同成为影响在华日企发展的一大重要原因亦是不争的事实。日本用了短短数十年就从战后废墟一跃成为截至2009年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是由于日本工人不惜个人时间超时劳动、全身心奉献于企业的敬业精神已成学术界的定论。在日本,无论是政界、财界还是普通工人至今仍是对此深信不疑。所以如果不从国家高度修改劳动基准法,要求企业支付以往一倍半的加班费,或是将加班行为本身定为违法,对违反的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则以处罚,那么这种根深蒂固的“加班好行为”意识估计百年都不会改变[1]。
一、日本人的加班实况
1.战后的加班实况
在日本,加班这种劳动常规行为一直保持到战后,如今,不仅与日本人的长时间劳动紧密关联,而且免费加班、过劳死等相关问题也渐被关注。
上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从劳动力过剩经济转入劳动力不足经济时代,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也成“金蛋”[2],一才难求。大多数企业、岗位都陷入超时劳动的境地,到了下班时间,工人也难以按时下班,这种现象逐渐常态化。企业的下班铃声不是工作结束的信号而是意味着加班的开始。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政府在解决与美国的贸易摩擦、签署构造协议[3]过程中,认识到日本人的劳动时间要远远长于其他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于是把缩短劳动时间作为宏观政策课题。宫泽内阁1992年6月制定的经济计划《生活大国五年计划——与地球社会共存》中指出:“缩短劳动时间,是为职工及其家庭留有余裕,谋求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的和谐,也是最终实现生活大国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并有益于形成与国际协调的竞争条件”。并规定劳动时间由1991年的2016小时(规定内1841小时,加班175小时)到1996年时缩短为1800小时。1993年修订劳动法,94年开始实行[4]。
2.加班极限——过劳死
过劳死一词,日本大辞泉电子字典的解释为:“由于长时间劳动、不规律工作?频繁出差等工作原因引起的极度过劳以及心理压力过大,体内疲劳蓄积等,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最终死亡。”另据维基百科日文版的解释为:“是指来自周边的默许的强制性的长时间加班以及无休假的工作造成精神及肉体负担,多以脑溢血、突发心脏病等猝死。”过劳死这一说法在日本以外国家所听较少,英语中也因经常报道有关日本这一现象而直接音译为“karoshi”。该词条在英语字典及其他国字典中也有登载。日语中的过劳死直接音译说明了这是日本的特有现象,同时也意味着发达国家的日本却拥有无异于封建奴隶制度的劳动现状。与日本同样劳动法较为宽松的发展中国家也有数例见诸报导,但未使用过劳死一词[5]。
包含加班在内的工作时间上限究竟有多长,再继续工作将危及生命的极限又是多久呢?当然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可因年龄与职业不同而不同,也与是否有高血压症状有关。即便如此,当整体看待时,仍然会有一个极限。日本“过劳死认定基准”认为,每月加班超过45小时危害健康的风险将会提高,诱发过劳死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前一个月内加班超过100小时或者发病前2-6个月平均每月加班超过80小时时,工作与发病具有相关性。
二、日本人加班的主要原因
工作时间长加班多,也是日本人被称作经济动物的缘由所在。ILO《世界劳动报告》提出警告:“在非洲、印度等国家还存在着数百万人包括儿童在内的奴隶劳工、抵债劳工,同时,在美国、日本等国家也存在着20世纪最严重的危害健康问题之一的工作精神压力蓄积现象。日本人的年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