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新闻美学角度看电视国际评论——以《关键洞察力》节目为例.doc

发布:2018-05-25约4.32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新闻美学角度看电视国际评论——以《关键洞察力》节目为例-新闻学 从新闻美学角度看电视国际评论——以《关键洞察力》节目为例 张静 【摘要】若要获得国际对话语的认可,提升国际话语权,除了逻辑严密的内容,还应有对传播渠道的“美”的营销。本文基于新闻美学理论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深圳卫视的《关键洞察力》节目进行分析。分析该节目在进行国际新闻评论的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呈现新闻美学,提升国际话语权的。 关键词 新闻美学 国际评论 《关键洞察力》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并没有与国力同步提升。“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抹黑中国的话语相继出现,使得如何开拓和提升国际话语权,从而维护我国是有担当的国际大国的国家形象这一课题变得尤其紧迫。 在我国现有的电视国际评论节目中不乏优秀的节目,其中深圳卫视的《关键洞察力》在美学运用方面是比较出彩的。该节目是全国首档以分析焦点新闻人物微表情为线索,深度解析国际时事的先锋新闻节目。本文以《关键洞察力》为例,从美学角度对国际评论进行分析,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电视国际评论节目的特点和现状是怎样的?(2)我国的国际话语权现状如何?(3)新闻美学的内容层次是如何被运用到节目传播过程中的?(4)新闻美学是如何通过国际评论节目提高话语权的表达的? 二、相关理论阐析 新闻美学是一门研究新闻实践活动中的美学形象和美学规律的科学,兼具新闻学和美学的双重属性。新闻美学紧密结合新闻实践,同时又能有效地指导新闻实践,对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美学修养和写作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个能够称得上美的新闻作品,必须具备五方面: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和层次美。 电视评论,是新闻评论这种新闻体裁或话语形式同电视结合的产物,既包括评论的特征也包括电视载体的特征。电视国际评论则是关于国际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进行的态度与观点的总和的表达,与国内评论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了国际的背景,有更多国家的因素渗透在其中。它具备以下特点:第一、新闻性,评论对象往往是国际上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第二、思想性,思辨色彩和舆论引导并举。第三、外交政策性,是国家发声的有力武器。 国际话语权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就国家事务和相关国际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它体现了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的综合运用。硬实力是国家权力的基础,但是有硬实力并不代表就一定拥有了国家话语权。国际社会认同产生在理论方面一般有两个原因:第一:利益的契合,第二:国际话语论证逻辑被认同。基于利己性的国际现实,国际话语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决定了国际话语权的质量。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系统间隔抽样的方式,样本为深圳卫视的一档国际评论节目《关键洞察力》。从3 月27 日第四期开始,每隔三周挑选一期,共抽出23 期节目作为样本。分析内容包括:形象,语言,意境,结构,层次等五方面。 节目形象,包括新闻写实型形象和艺术纪实性形象。23 期节目中23 期节目属于新闻写实型形象,0 期属于艺术纪实性形象。节目语言,进一步界定为以下变量:画面语言和文本语言:主题、句式、语篇。23 期节目中23 期均为主题准确、鲜明和生动,能直接看出节目主题概要,句式与题旨、体裁相一致,长度均在45 分钟左右。节目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作者情感明显、主体意识突出。无我之境则强调客观公正,即使想要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也是尽量从细节、场面等侧面流露出。23 期节目中0 期节目属于有我之境,23 期节目属于无我之境。节目结构,界定为以下变量:单线直进式、多线并行式和板块组合式。在23 期节目中,0 期节目单线直进式,23 期节目属于多线并行式和0 期属于板块组合式。节目层次,界定为以下变量:主题、主持人、嘉宾、背景、结尾。纵观23 期节目呈现以下特点:主题凝练程度高,主持人充当串联这个节目的角色,嘉宾则是针对国际新闻事件做评论、预知的角色,背景则多是通过短片播放来呈现,结尾由主持人做结语。 四、研究发现 对23 期节目进行分析,发现这个电视国际新闻评论节目的整体风格状态还是比较稳定的,于是随机选取2014 年12月3 日的“谁能成为美国新任防长”为例,用于结果阐析。这期节目主持人为藏雅菲,时长45 分钟,嘉宾为孙兴杰(吉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者)、贾秀东(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特聘专员)和毛峰(旅日资深媒体人),共用四个短片,短片后均有主持人引导下三个嘉宾的评论。 1、新闻写实型形象贯穿评论始终 电视国际评论具有很强的新闻写实特点,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一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