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桂花雨》课堂教学实 录选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薛法根《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选段
(一)
师:这是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一篇散文。读这篇散文,就像翻阅我们小时候一张一张的旧照片,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勾起我们无限的情思。【板书:情】请你静静地读,在那些特别能引起你注意的地方做个记号。
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作者写桂花雨时的那种情思吗?
生:(纷纷发言)甜,柔,乐,美,香……【板书:香、乐、甜……】
师:作者写摇桂花,集中写了三个自然段。请你用心读一读,怎么写出香?怎么写出乐?怎么写出甜的?
生:(默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你对这三个字的感受。先谈这个“香”字。
生:(朗读)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
我觉得桂花开得最茂盛时很香,香飘十里,每家都能闻到桂花的香味。于是,我也闻到了桂花的香味,就像桂花真的就在我们旁边一样。
师:“不说香飘十里”,有没有“香飘十里”?
生:没有,但是非常的香。
师:有一个字说它真的“香”?
生:是“浸”字。
师:我们写“香”一般用“飘”的,怎么用这个“浸”字啊?【板书:浸】
生:就是很香很香,整个宅院都浸在香味里了。
师:我们看,这个“浸”字是什么旁?
生:三点水。
生:是浸在水里的意思。
师:对,淹没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得着。
师:桂花的香期=气看得见吗?摸得着吗?
生:看不见,摸不着。
师:那现在用了一个“浸”呢?
生:香气就变得好像看得见了,摸得着了。
师:真的吗?
生:(笑了)
师:一个“浸”字,使得香气不但闻得到,还能感觉得到了。所以这个“浸”用得恰当,用得传神。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柔一些。谁愿意读一读?
生:(朗读)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真好!太投入了!(掌声)除了这个“浸”字传神,还有表现香的吗?
生:(朗读)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我感觉香味特别多,整个村庄都是香味。这里的“沉浸”也是说很香很香。
师:【板书:沉浸】这里的“沉浸”和前面的“浸”含义有什么不同?
生:这里是说用桂花做了很多可以吃的东西,一直留着,所以很香。
师:一直留着?不会坏掉吗?
生:哦,都吃了。泡茶喝了。
师:对了呀,吃了,喝了,香味却永远留在心里了。全村的人都相互送桂花做的食品,今天这家做了送那家,明天那家做了送这家。弥漫在村子里的,有那桂花的香味,还有那浓浓的乡情啊!谁来读好这一小节?
生:(读得很深情,众掌声)
师:读得真好!还有描写香的吗?
生:(朗读)母亲洗净双手……花雨缤纷入梦甜。
生:(朗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啊!
师:好香的雨啊!是好香的——
生:桂花雨!
师:想像一下当时摇落桂花是,那纷纷扬扬的情景,大声喊道——
生:(齐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众掌声)
师:这个“香”字中还包含——
生:快乐。
生:甜蜜。
师:花香之中,蕴含着摇花的快乐,心里的甜蜜。香→乐→甜,再读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这样的情境、这样的感受,都融在了一首小诗中。读——
生:(齐读)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二)
师:桂花香,摇花乐,入梦甜。我们从“香”字中读出了“乐”,读出了“甜”,那是留存在作者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情思!你还能从这个“香”字中读出萦绕在作者心头的别样的情思吗?用心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
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我读出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师:这里的“外地”是指杭州。【板书:杭州】作者出生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十二岁那年举家搬迁到杭州,再没回去过。杭州的满觉陇,漫山遍野都是桂花,真的是香飘十里!满觉陇的桂花和龙井的茶是最香的。那么真的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吗?”
生:这是对家乡的思念。
师:比的是什么呀?
生:非常怀念自己家乡的那种深厚感情。
师:听到了吗?听到什么了?
生:感情。
师:对啊!母亲比的不是桂花的香味是浓还是淡,比的是感情的深还是浅!
生:母亲对家乡的感情深,所以觉得故乡的桂花香。
师:一深一浅,一浓一淡。谁来把这种浓浓的乡情表达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众掌声)
师:这里仅仅是母亲思乡情深吗?老师告诉你,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了,自从1949年33岁时离开家乡到了台湾,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也再也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