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理论 认识与实践马克思理论 认识与实践.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二、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三、认识 四、认识的两次飞跃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包括个体、集体、社会、人类。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人和物。 注意:(1)主体是人,但不是人都是主体。(2)客体并不一定就是物,也可以是人。客体不是与客观事物相等同的概念,客观事物只有被纳入主体活动的范围内。 主客作用的中介 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感官、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中介是反映人认识和实践水平的标志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高可能。 第三,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正面效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 反面效应:“毛泽东都是对的”——文化大革命 认识 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特征:1、反映性;2、能动性。 分类: 一、感性认识: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的各个方面地 认识。 感觉、知觉、表象 二、理性认识: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的本质认识 概念、判断、推理 认识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飞跃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发展和深化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二次:从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认识世界在理论指导下改造世界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寻找并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 * By:13森林保护1班 如果你在自己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 美不是情感,而是经验。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