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茶文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仡佬族茶文化 石阡印象 仡佬族茶文化起源 据“九天大濮史录”记载:仡佬先民大头人潜祖时,名山古之卜人,昏于树下,夜深,树叶水滴入其口中,醒。 山古意此为九天天主恩赐,是以,以诸多树叶积地,跪拜祭天。此后,人以此树叶为吉,称之为“大迨”,意为九天天主赐予濮人的东西。卜人常煮此叶祭祀天主,聚合饮大迨成习。梦帝服大卜天人送去大迨,三日不睡,以头吉为换。大卜天人以大迨贡,得安。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仡佬先民濮人在武王伐纣时,就以朱砂和茶叶作为贡品献给武王。在仡佬文化发展历史中很长时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和“和合”文化载体在各个领域传播。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饮茶成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茶叶对外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仡佬人“九天以和合为贵的和合”思想,演变为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相传在上千年前,仡佬族先民们开荒僻草求生存,常饥饿难忍。突然,一仙女下凡路经此地,指点饥民们采用山间绿油油的茶尖在口中嚼细咽下,不仅无毒,具有先苦、后甜、再香的滋味儿,而且尚能暂时充饥。逐渐先民将这种野生茶变为家种茶,将生食茶变为熟食茶,将泡茶变为油茶,并冠以“仡佬油茶”、“仡仙油茶”等美名。到了近代,还用熬得浓浓的油茶戒鸦片烟。如今道真仡佬族油茶的加工技艺日趋成熟,饮用方法也超于定型化。 下面主要介绍我们族较为有名的油茶 1、炊具 烧油茶的炊具特别讲究。解放前, 有钱的大户人家,烧油茶用铜锅木瓢。 小家小户,用铁锅木瓢。瓢,必须用 当地油松挖制,用山泉浸泡蒸煮,去掉 木味。装茶羹的器皿,以瓷器为佳, 其次为竹木器。 2、茶料 要选本土的“大叶茶叶”,即小茶树上的老茶叶,又叫粗茶叶。佳料为清明过后一寸许三叶的大叶嫩茶,采下后用中火将铁锅热到70度左右,把采摘的春茶放入,炒到半生半熟,置于簸箕内反复搓揉成线状,再晒干储存备用。一般烧油茶用的茶叶均用老叶,取其经熬可煮,久而弥香。用这种老茶烧的油茶味酽香浓又略带涩苦,嫩茶叶烧的油茶味淡而香味浅。 3、辅料 必有三料。油料、佐料和香料。 油料:腊猪油,板油最佳,边油次之,一般不用脚油。穷家小户亦有用菜油代之者。 佐料:鲜油渣,猪肉中五花肉熬的油渣特佳,一般肉熬的次之。 香料:芝麻面、苏麻面、花生面、花椒面四种。 (二)、熬茶 熬茶即是熬制茶羹。其法:先用中火把锅烧烫,加入油,待锅内油煎热至100度左右,放入干茶叶,炒至茶色泛白泛黄,香味微薰,迅速加入适量水(泉水最佳),盖上锅盖熬煮至茶香四溢水微干,改小火,开始用木瓢背反复揉碾茶叶,直至羹状,即可起锅装入瓷罐中备用。熬制茶羹时,如果讲究点,可以先将黄豆、花生、芝麻等添香食物放到锅里炒黄出锅,然后在熬煮茶叶时,将其放入一起熬制,这样制作的茶羹香味更为浓郁。 (三)、烧制 烧制油茶也很讲究。先支上锅, 用中火把锅烧烫,加入油,待锅内油烧烫, 放入适量茶羹炒香,然后加水,大火煮开, 放入盐和佐料,锅离火,将茶舀入瓷碗中, 这就是烧好的油茶。这样熬成的油茶, 茶香扑鼻,味道悠长,稠而不粘,油而不腻, 吃起来既开胃口又长精神。 (四)、品茶 油茶也有品的功夫,概括起来,就是一看、二闻、三尝。 一看,即是从烧好的油茶的颜色来观察油茶品质。茶色呈绿豆色者最佳,油绿色者亦优,深绿色次之,绿带黑色就较差了。 二闻,即是闻茶的香味。由于油茶表面有油覆盖,故茶味抑于内。品茶前,先轻吹一口气,将油吹开,茶汤本色毕现,香味顿溢,此时以鼻轻吸,茶香沁人,妙不可言。 三尝,即将茶面的油吹开,轻啜小口,缓缓吞咽,然后闭口稍时,回味无穷。 吃茶 仡佬族吃油茶讲究配茶食,如果在“三幺台”中,还有专门的“茶席”。乡俗配茶席果点特多,有米团(用香樟树叶垫底,将三豆‘米豆、茶豆、巴山豆’煮烂焙成泥,放足香料食盐,作为米团的心子,用三面(糯米面、高粱面、荞子面)用水柔和,包入适量的心子,置于垫底上,放入锅中蒸熟,状如金字塔,奇香四溢,舒适爽口。这种食品做工复杂,一般在重大庆典、过年过节才做)、高粱米团、苞谷团、苞谷炮、芝麻饼、苏麻饼、麻糖杆、苞谷粑、米粑、粽子粑、糯米粑、荞粑、红薯片、红薯条、洋芋酥片、蒸红薯、蒸洋芋等等,均为自制,都以杂粮为主,可强身健体,又色香味具佳。现在发展到市上售的糖食果品、面包、饼干、馒头、包子等都上席作配点用。 颇具民族风情的“油茶”是仡佬族人的独创。“碗碗油茶香喷喷,男男女女都能饮,不吃油茶没精神,吃了油茶有干劲”就是仡佬族对油茶钟爱的真实写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