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双下肢远程缺血预处理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的开题报告.docx

发布:2024-01-14约小于1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双下肢远程缺血预处理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是许多疾病的共同机制,如心肌梗死、卒中、肝脏肾脏损伤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导致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近年来,人们发现通过远程缺血预处理(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ing,RIPC)可以减轻I/R损伤。RIPC是一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前进行的缺血预处理,通过短时间的缺血再灌注刺激可以激活自身保护机制,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肺移植、肺栓塞、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疾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因此,寻找减轻肺I/R损伤的方法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和临床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讨RIPC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

1、建立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2、观察RIPC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3、探讨RIPC对肺I/R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1、实验动物:选用雄性新西兰白兔30只,体重2.5~3.5kg。

2、实验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I/R组和RIPC组,每组10只。

3、建立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颈外静脉插管和气管插管将兔子固定并进行氧气通气,并在左肺通气时夹闭左肺干髓质血管30min,再行再灌注2h。

4、RIPC预处理:在肢体远端进行四次5min缺血再灌注刺激,间隔5min,再行肺I/R损伤模型建立。

5、实验指标:采用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率。

四、预期结果

预计通过本研究能够探讨RIPC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为寻找减轻肺I/R损伤的方法提供新思路和理论基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