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食品与文化-第一章绪论03幻灯片.ppt

发布:2017-02-21约5.47千字共4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民以食为天,关系社稷民生。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扬长避短。 3丰富国际交流合作的内容。 4促进食品工业和食品科学的发展。(传统食品工业化,饺子、粽子、馒头、月饼、元宵) 5、增强身体素质,有利于人体健康。 事例:“上医治未病”饮食更重于医药。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人的身体健康由4部分组成:个人生活习惯占60%,社会大环境占17%、父母遗传占15%、医疗条件只占8%) 4.4.1 :掌握研究饮食文化的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父母遗传15% 个人生活习惯60% 社会环境17% 医疗条件8% 4.4.2了解医食同源,医药经典也是重要的饮食经典 医药典籍:《山海经》神农常百草,日遇七十二害 ——《神农百草经》365种药物 ——《黄帝内经》最早医学专著 ——《周礼·天官》周营养缺乏症夜盲脚气大脖子 ——《伤寒论》《金匮要略》汉张仲景 ——《肘后方》晋海藻酒、猪胰 ——《千金方》唐孙思邈 ——《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我国第一部有名的营养学专著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4.4.3明确历史主线: 食物的起源→饮食文化的萌芽→夏商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东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近现代 4.4.4:地理民俗礼仪 4.5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 4.5.1历史上滞后的饮食文化研究 封建社会政治文化核心:治封建之国、治封建之家、修封建之人身。秦皇汉武“学法令”、“独尊儒术”、学以干禄、为官为人之道。“饮食之人,则人贱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贱也”…… 艺术戏剧:戏子 厨师:厨子 建筑设计:工匠 运输:车夫、船家(客官) 一方面:有不断发展的“吃”文化 另一方面:相对落后的研究和关于饮食文化研究的记录文字,多是文学之士的闲余笔墨,没有成为真正的研究学科。 4.5.2近代至20世纪中叶的国内饮食文化研究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发生以后,近代西风东渐和民族先驱“睁眼看世界”以后,中华饮食文化研究作为专项科学研究,是从20世纪以后开始的。 一方面:跳出传统的文学之士余暇笔墨模式。 另一方面:要用近代科学来武装研究者的头脑。 事例:孙中山:《建国方略》《三民主义》:中国烹饪之妙,亦只表明进化之深也……(社会进化的结果、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文人:蔡元培、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郭沫若 专著:郎擎霄的《中国历代民食政策》《中国民食史》,吴敬恒、蔡元培、王云五 的《中国民食史》,闻亦博《中国粮政史》林乃燊先生《中国古代的烹调和饮食——从烹调和饮食看中国古代的生产、文化水平的阶级生活》 4.5.3 海外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热潮 日本学者率先研究中国饮食文化。1940~1970年这30余年,几乎全是日本学者垄断中国食文化研究领地。其中以筱田统和田中静一先生老一辈学者的成就突出。筱田统《中国食物史の研究》、《中国食物史》、《中世食经考》、《近世食经考》等,田中静一《满洲野菜读本》、《满洲野贮藏加工读本》、《满洲食用野生植物》、《一衣带水——中国料理伝来史》、《中国食物事典》等 。 韩国学者以李盛雨等为代表做出了先导性贡献。 海外华人学者。尹德寿《中国饮食史》、张光直《Food in Chinese Culture》、张起钧《烹调原理》、杨文骐《中国饮食文化和食品工业发展简史》、唐鲁孙《中国吃的故事》、刘华康《中国人吃的历史》等。 个别欧美汉学家 4.5.4方兴未艾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饮食文化研究进入了以中国人自己的研究为重心的深化阶段。 总结: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加深。 4.5.5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趋势 走出厚古国粹观念。 对传统工艺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研究整理;实现传统食物的社会化、工业化、现代化。 饮食文化的加深研究:茶文化、酒文化、食品和进食文化等 主要参考书: 赵荣光著,《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杨文骐著,《中国饮食文化和食品发展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 王昕,李建桥,吕子珍编等著,《饮食健康与食品文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 赵红群主编,《世界饮食文化》,时事出版社,2006年 钱瑞娟编著,《国外的饮食文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陈文华主编,《中国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蒋雁峰著,《中国酒文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朱宝镛编著,《中国酒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 思考 1.什么是食品? 2.简述文化的定义。 3.什么是饮食文化? 4.以中国饮食文化为例,说明研究饮食文化的意义有哪些? 5.结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