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选修四化学平衡移动).ppt

发布:2019-11-29约4.13千字共4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原条件 改变反应条件时平衡移动的方向 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注意事项 三、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演示实验 2.结论(P44) 4.注意事项 [总结]改变反应条件时平衡移动的方向 3.使用催化剂前后的平衡状态比较 (1)正、逆速率同倍数增大; (2)反应混合物百分组成不变或X(B)不变 4.应用 (1)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 V t t1 t2 有催化剂V(正)=V(逆) 无催化剂V(正)=V(逆) ③ ② ① 平 衡 移 动 改变反应条件 增大反应物浓度 向减少反应物的浓度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 向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方向移动 增 大 压 强 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减 小 压 强 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升 高 温 度 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 低 温 度 五、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适用范围: 化学平衡、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等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方向移动。 注意事项: 适用于可逆反应,且已达到平衡后的变化 * 第二章 化学平衡 第三节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例.可逆反应2SO2+O2=2SO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当采取下列措施(瞬间)时,将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填入空格中: 1.增大O2浓度,V(正)____ V(逆)_____ 2.减小SO2浓度,V(正)____ V(逆)____ 3.在体积不变情况下充入N2, V(正)____ V(逆)____ 4.在压强不变情况下充入N2, V(正)____ V(逆)____ 5.增大反应容器的压强, V(正)____ V(逆)____ 6.升高温度, V(正)____ V(逆)_____ 增大 不变 减小 不变 不变 不变 减小 减小 增大 增大 增大 增大 复习 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 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动 动态平衡:V(正) ≠0;V(逆) ≠0 等 定 变 V(正)=V(逆) ≠0 C(B)或X(B)或φ(B)一定 条件改变→平衡改变 改变条件 原平衡 V(正) ≠V(逆) 新平衡 新条件 原平衡被破坏 V(正) =V(逆) V‵ (正) =V‵ (逆) 化学平衡的移动:由于条件改变,化学平衡从一种平衡状态变成另一种平衡状态的过程。 ③ ② ① 平 衡 移 动 改变反应条件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向正反应物的浓度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 向逆反应物的浓度方向移动 增 大 压 强 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减 小 压 强 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升 高 温 度 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 低 温 度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实验依据 浓度 FeCl3+3KSCN    Fe(SCN)3+3KCl 0.005 0.01 饱和 1 (红色)深 (红色)浅 练习:把上述反应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Fe3+ +3SCN-  Fe(SCN)3 用速率时间图说明浓度对平衡的影响 V t t1 t2 t3 V(正) V(逆) V(正)=V(逆) V`(正)=V`(逆) 增大反应物浓度 V`(正)=V`(逆) V(正)=V(逆) t t1 t2 t3 V V(正) V(逆) 减小生成物浓度 V t t1 t2 t3 V(逆) V(正) V(正)=V(逆) V`(正)=V`(逆) 增大生成物浓度 V`(正)=V`(逆) V(正)=V(逆) t t1 t2 t3 V V(逆) V(正) 减小反应物浓度 2.结论 增加反应物或减小生成物正方向 增加生成物或减小反应物逆方向 注意: 增加固体物质的质量 →平衡不移动 原因: △m(s)↑ →C(B)未变 可以采用减小C(H2S)或增大C(H2);但不能采用△m(S)。 例:在H2S(g)  H2(g)+S(s)平衡体系中,欲通过改变浓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⑴增大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新平衡,其速率大于原平衡时的速率。 4.改变浓度前后的两种平衡状态比较 ⑵减小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新平衡,其速率小于原平衡时的速率。 ⑶增大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提高,而本身的转化率一定降低。 (2体积,红棕色) (1体积,无色) 2NO2(g) N2O4(g) 气体体积减少 气体体积增大 条件改变 现象 原因 结论 速增压强 先深后浅 增浓正移 体减方向 速减压强 先浅后深 减浓逆移 体增方向 450℃时N2和H2反应生成NH3的实验数据 压强/MPa NH3/% 1 5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