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氮素代谢酶活性的杂种优势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水稻氮素代谢酶活性的杂种优势研究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氮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为提高水稻产量,维持粮食安全,科学施肥已成为关键的生产技术。优异杂种优势(heterosis)是现代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杂种优势的形成涉及到许多生理生化过程,氮素代谢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杂种水稻的氮素利用效率比高亲本和中亲本高,其原因主要是杂种具有更高的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效率。因此,本研究拟对水稻氮素代谢相关酶活性进行分析,以探讨杂种水稻氮素代谢优势的形成机理。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水稻高、中、低亲本及其杂交种的氮素吸收、转运和代谢相关酶活性进行分析,探讨杂种水稻氮素代谢优势的形成机理。
三、研究内容和方案
1.样本采集
选取水稻高亲本、中亲本、低亲本及其杂交种,自一年生长期开始分别于生育期间不同时期采集根、茎、叶、穗等组织,对不同基因型样本的氮素含量、根吸收、内部转运和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2.氮素含量测定
采用Kjeldahl法测定样品的总氮含量和氨基酸含量。
3.根吸收和内部转运酶活性测定
测定NO3-再生酶、谷氨酸脱氢酶、谷氨酸合成酶、硝化酶、根膜H+-ATP酶等相关酶的活性。
4.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测定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谷氨酰胺合成酶、NO3-还原酶、NO2-还原酶等相关酶的活性。
5.数据分析
通过统计学方法对不同基因型样品的氮素含量、根吸收、内部转运和代谢相关酶活性进行分析,以探究杂种水稻氮素代谢优势的形成机理。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为探究杂种水稻氮素代谢优势形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并可为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提高水稻育种的科学性和效率提供参考。
五、预期结果
预计本研究可得到以下结果:(1)不同亲本及其杂交种的氮素含量、根吸收、内部转运和代谢相关酶活性存在差异;(2)异源优势使得杂交种的氮素代谢酶活性得到提高,表现出更高的氮素代谢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3)通过分析氮素代谢酶活性的差异,揭示杂种水稻氮素代谢优势形成的机理。
六、研究进度安排
1.前期调研与准备(1个月)
2.样品采集及相关数据测定与分析(5个月)
3.数据分析与撰写论文(5个月)
4.论文答辩(1个月)
预计研究周期12个月。
七、参考文献
1.李希美,康玉春.(2013).杂交水稻与常规水稻氮素代谢的差异及其机理探讨.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0),39-43.
2.赵秀芳,赵雅芳,孟巍.(2015).水稻杂交优势形成及与基因组活性的关系.遗传学报,42(7),617-625.
3.陆妮娜,陈远寿.(2013).水稻杂交优势形成与表观遗传学.遗传学报,40(7),527-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