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微生物菌种筛选与鉴定.ppt

发布:2019-09-24约6.66千字共7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综合对碳源、氮源及无机离子的优化试验,得到优化发酵培养基(二): L-Glu 20g/L,CTA 9.864g/L,Glycerol 80.36g/L,(NH4)2SO4 7g/L,MgSO4?7H2O 0.5g/L,FeCl3?6H2O 0.0224g/L,K2HPO4 0.8922g/L,CaCl2 0.0323g/L, MnSO4?H2O 0.3g/L, 蒸馏水配置,用NaOH调pH6.5,0.1MPa灭菌20min。 基本发酵条件:采用300mL三角瓶装液量50mL,种子液24h,接种量4%(v/v),摇瓶转速150r/min,37℃振荡培养96h。 摇瓶水平到反应器水平的优化配方 摇瓶、反应器培养基研究的两个层次 摇瓶——培养基设计的第一步 反应器—最终的优化的基础配方 例:青霉素发酵 发酵摇瓶:玉米浆4%,乳糖10%,(NH4)SO4 0.8% 轻质碳酸钙1% 发酵罐:葡萄糖流加控制总量10-15%,玉米浆总量4-8% 补加硫酸、前体等 摇瓶发酵培养基和罐的基础培养基差别很大 pH控制摇床:反应器水平上的摇瓶研究 * 小结:微生物菌种的发掘程序 微生物资源的全程开发大体要有:设计、收集样品、分离菌种、筛选、小试、中试、产业化等阶段。 即 方案→采样→筛选(初选→复选→终选) →实验室实验→中试→生产→产业化 总设计(开发目的、策略、工作基础、市场、投资风险 ↓ 采样(环境因素、天然及人工基质、微生物代谢类型等) ↓ 分离(富集、预处理、抑制剂、培养基设计、培养条件 ↓ 初筛(产生菌的培养、发酵、模型设计、目的产物或性状的测定等) ↓ 复筛 (目的产物或性状的复核、产生菌工艺性状的考察) ↓ 高产(高活性)产生菌(野生菌) ↓ 小型试验(最佳培养条件、生物学特性研究、菌种鉴定、工艺路线) 目的产物制备 目的性状、活性的测定 化学结构鉴定 (专利申请) ↓ 毒性(体外试验) ↓ 大量制备、小型应用实验(专利申请) ↓ 体内试验、药理研究 ↓ 临床试验 ↓ 中试(菌种改造、最佳工艺、临床实验、技术经济评价) ↓ 工业性试验(验证、修改、优化技术经济指标) ↓ 产业化 * 个人的几点体会 目的要明确:明确发掘目的并贯彻始终.是微生物资源开发最基本、时刻不离的原则。 创新为核心:新地方,新方法,新菌种,新模型,新产物。核心是不断革新.变换开发的策略。 模型是关键:建立准确、微量、快速、简便的筛选模型,尽早淘汰非目标菌株,加速筛选进程。 思路要大胆:敢为天下先 方法要得当:扎实的基本功 文献综述 * (4)生长圈法 工具菌: 营养缺陷型,不能合成的物质(生长因素)为目的菌积累的产物 菌落形态明显不同于目的菌 方法:106~107 工具菌与样品稀释液一起涂布至琼脂培养基表面,具有生长圈的菌落即为目的菌 适用: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产生菌的选育 (5)抑制圈 适用:抗生素产生菌的选育 工具菌:对目的抗生素敏感的微生物 例:目的菌为产生抗G+细菌的抗生素的菌株 工具菌可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 方法 目的菌分离:稀释分离法,培养长出菌落 代谢物积累:用打孔器(6MM)将菌落连同周围琼脂培养基一起取下,放一无菌空培养皿内,保湿培养4-5d,使新产生抗生素积累于小琼脂块中 测定:取107工具菌涂布于琼脂培养基,将小琼脂块放于上面培养过夜,抑菌圈的出现,说明琼脂块中有抗生素,大小说明抗生素单位的高低 琼脂块培养法筛选抗生素产生菌程序 (6)菌落特征 从形态的角度 菌落的外观形态,是微生物的一个重要表征。如多糖产生菌在适当的培养基上生长,从具有粘液性的菌落外观上就可以初步识别。 * (7)从产物角度出发 在培养时以产物的形成有目的的设计培养基 利用简单、快速的鉴定方法,如抗生素 产物分子的结构定性分析(利用紫外扫描光谱、核磁共振、CD谱、高压液相色谱、远红外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穆斯堡尔谱等) 产物的定量分析 3、厌氧性微生物的分离法 (1)去除培养基中的溶解氧,降低Eh(氧化还原电位) 煮沸法:将培养基置沸水中煮沸15分钟,驱除其中的溶解氧,勿再摇动,Eh可降至0.1V 以下 培养基预还原:将培养基中加入还原性物质:半胱氨酸,巯基化生物,Na2S,抗坏血酸等降低Eh (2)创造无氧环境 物理除氧 空气置换法:干燥器或厌氧培养罐 抽真空 76mmHg→充入N2 (反复3次)→充入CO2 10% +H2 10% + N2 80% 化学除氧 H2 + O2 → H2O (钯作催化剂) GASPAK罐除氧:硼氢化钠、柠檬酸,碳酸氢钠化学反应产生H2 和CO2,H2与O2反应生成水 厌氧指示剂 (3)厌氧分离(培养)技术 高层琼脂柱技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