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说.ppt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人教版物理必修课前自主学习要点名师点拨课堂互动探究跨越思维误区课时演练广场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人教版物理必修课前自主学习要点名师点拨课堂互动探究跨越思维误区课时演练广场2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一、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和动能定理等两部分,属于掌握的范围,是在学习了“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的基础上的知识,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化理解W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物理过程下的表述形式;2、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教学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01能定理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之一,对学生02以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对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的03清楚认识,知道不论外力是否为恒力,也不论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04动能定理都成立,是本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要突破学生思维05上的这一难点,设计实验是关键。对教学案的处理应用,分析06例题之后,可让几名同学同时做同一道习题,可能有学生用牛顿07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公式求解,也可能有同学用新学的动能定理08求解,这样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09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10有时比较方便,同时,可增加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信心。二、说教法:01说学法:02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对动能的概念较易理解,对外力对03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性关系也能掌握,对它们04之间定量的关系理论上也能推导,但做到真正地理解还有一05定的难度,要真正地理解动能定理,必须要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06认识的过程,教学的起始要求不能太高,要循序渐进,从生活中07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定理的内涵,通过08实例分析、实验设计、器材选择、动手操作、教师演示等环节,09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10的喜悦。一、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2.表达式: .3.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国际单位为.1J= = .焦耳1_N·m1_kg·m2/s2运动4.物理量特点(1)动能是 量,具有瞬时性,物体在某一状态的动能由物体的质量和该状态下物体的速度共同决定.(2)物体的动能具有 ,由于对不同的参考系,同一物体的瞬时速度有不同值,所以在同一状态下物体的动能也有不同值.一般地如无特别说明,物体的动能均是相对 的.(3)动能是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动能没有负值,与物体的速度方向无关.状态相对性地面标量动能定理动能定理的推导建立情景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经位移l后,速度由v1增加到v2.01Fl02ma03内容:合外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 .04动能的变化Ek2-Ek1说明:①式中W为 ,它等于各力做功的 .②如果外力做正功,物体的 ,外力做负功,物体的 .4.适用范围:不仅适用于 做功和 运动,也适用于 做功和 运动情况.合力的功代数和动能增加动能减少恒力直线变力曲线在同一高度以相同的速率将手中的小球以上抛、下抛、平抛三种不同方式抛出,落地时速度、动能是否相同?01提示:重力做功相同,动能改变量相同,末动能、末速度大小相同,但末速度方向不同.02动能定理不仅描述了功和动能增量之间的等值关系,还体现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力对物体做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合外力做功的过程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动能相互转化的过程,转化了多少由合外力做了多少功来度量.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