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考察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英国教育考察报告
篇一:英国小学教育考察报告 江苏省常州市觅渡桥小学nbsp;nbsp;nbsp; 薛丽君
nbsp;
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让世人震惊,也让全世界中华儿女空前的团结凝聚在一起。多难兴邦、大灾有大爱;众志成城、抗震齐救灾,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们感到这次考察来得真不是时候,尽管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沉甸甸的,但还是按照要求走出国门赴英国学习了。
在区政府、文教局领导的关心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由江苏省教育厅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和英国苏曼中心组织,来自全省各校、教研室的52位校长、主任于5月25日—6月14日,赴英国进行为期21天的考察学习。
这次课程是为中国中小学校长等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职业管理水平,了解并掌握英国的国家体制和教育方针,汲取英国在学校管理方面先进的理念、方法以及实际管理经验,使学校管理者获取高品质管理所必须的技能;了解中英教育文化差异及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增强管理者的实际管理能力。整个课程内容包括六个模块:(1)教育领导者职业发展——教育管理理论与方法;(2)英国教育系统及中英教育、教学、文化比较研究;(3)学校考察与访问;(4)教育理念、文化意识强化及社会、文化、教育体验;(5)自主学习与研究;(6)社会文化活动等。
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密不可分,英国教育的方法和理念,往往扎根其独特的社会和人文传统中。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使我们充分地接触英国社会,了解和体验其文化特点,并将这些体验融入到培训中,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升自己对教育理念、国际交往的认识水平。
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初 识 英 国
英国夏令时和北京时间相差了七个小时,5月25日上午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经过十三个小时的飞行,我们来到了英国首都伦敦,这里阳光高照无法入睡,考察团的每个人几乎二十多个小时没有休息过,但进入伦敦依然让大家兴奋不已。
乘坐大巴从机场出发,沿路是满眼的绿,树木自由自在地伸展着,无论是田间地头、公路两旁,还是房前屋后、街道公园,绿绒地毯般的草坪大片大片地一直延伸到尽头,那么整齐、整洁,似乎每片都有人精心修剪过。苏曼中心的老师告诉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都气候温润、雨水充足。英国农民如果不种地,就必须在农田上种草坪,看不到一家工厂是因为它们都被搬到发展中国家了,本土主要搞研发。
进入伦敦都市,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繁华与喧闹,更看不到人声鼎沸的嘈杂。像被水洗过的马路只容得下两辆汽车交会而行,狭窄的道路两旁没有摩天大楼,三四层的建筑古老、典雅,稀少的行人步履从容,时间仿佛还定格在一百多年前。绿树掩映中的街心广场不时有各种雕塑从车窗边掠过。从伦敦到曼彻斯特、利物浦、柴郡的契斯特,我们都细细体会着别样的英伦风情,感受着大西洋岛国经历了繁华之后的返朴归真,深深地被这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古典气息所感染。
国内经济飞速发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大兴土木、推倒重来,到处都是大工地,很多城市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变得缺少个性。这也许是发展中国家必须的经历,我也并不想妄自菲薄,去贬低我们国内的价值与追求。但初识英国也有了一些体会,英国至今依然保留着上百年古老的建筑,不遗余力地整修、维护的原因。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正如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肤色。时至今日,#8220;归零重建#8221;或#8220;装饰现代#8221;都无异于斩断记忆的根源,它是对国家历史的淡视和背叛。每一次#8220;重建#8221;和#8220;现代化#8221;都意味着将生命之钟回拨到起点,致使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出现断裂,而这条断裂带往往还未跨越,又会被新一轮建设所湮没,城市总是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之中。
我逐渐体会到,英国是文化之国。文化是一种#8220;过去时#8221;、#8220;现在时#8221;和#8220;将来时#8221;的统一,#8220;过去#8221;以特有的方式存在于#8220;现在#8221;,并影响和制约着现在,我们无法一笔抹杀;现在影响着未来。我们需要以一种敬畏的态度看待传统和历史,我们应珍视国家和民族的传统。
nbsp;
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文 化 深 厚
曼彻斯特是苏曼中心的所在城市,我们大部分学习时间都在曼城度过。这座古老的城市位于英格兰西北部都市群中心,它于十三世纪兴起,工业革命后发展迅速。现今,更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