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样表现1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作者单位:100730北京 卫生部北京医院输血科(聂志杨)
心内科(何青、李辉)神经内科(何婧)
通讯作者:何青 Email:heqingli2001@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样表现1例
聂志扬 何青 李辉 何婧
100730 北京,卫生部北京医院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系统受累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有肌强直,进行性肌无力,面部肌肉萎缩(特征性的斧形脸),四肢肌萎缩(以手部小肌肉、前臂肌及胫骨前肌首先累及),此外还往往合并有平滑肌(如眼部、心肌)、呼吸肌、内分泌系统(糖代谢异常、甲状腺或肾上腺功能异常等)、神经系统(嗜睡、痴呆等)等全身多系统损害[1-2]。文献报道该病发病率在1/7000~8000[3]。我院近期收治了一名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其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改变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现将病历资料、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1岁,因“间断肩背部疼痛1月余,加重2小时”就诊。患者1月余前间断出现双侧肩胛区胀痛,休息10分钟可自行缓解,症状发作逐渐频繁。2小时前午餐后感剑突下不适,伴有肩胛区及后背放射样疼痛,持续半小时不缓解就诊。既往:1998年行阑尾切除术,2001年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2008年诊断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后间断使用B族维生素、苯妥英钠等治疗。家族史:父母体健;家中姐妹三人,其中两位姐姐也均中年发病诊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入院查体:Bp 133/72mmHg(1mmHg=0.133kpa);双颞肌萎缩,斧形脸,发际高;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0次/分,心律齐,心界不大,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双下肢无明显浮肿。双手握力IV级,握拳后放松困难;足趾麻木,足趾跖关节屈位伸直慢;未引出病理反射。
1.2 诊治经过
入院后予以行心肌标志物检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8.4ng/ml(0-5.0ng/ml),肌钙蛋白I 0.05ng/ml(0-0.04ng/ml),肌红蛋白106.4ng/ml(0-40ng/ml),肌酸激酶(CK)357U/L(25-150U/L)。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143pg/ml。血尿便常规、凝血相及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行心电图检查如图1所示:
图1.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律,I度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V1-V4导联J点抬高。
18小时后复查心肌标志物:CK-MB 4.07ng/ml,肌钙蛋白I 0.001ng/ml,肌红蛋白52.2ng/ml。复查心电图如图2所示:
图2.入院18小时后心电图:窦性心律,I度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V2-V3导联ST可疑弓背向上抬高;V4导联J点抬高。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考虑急性冠脉综合征可能,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聚,低分子肝素抗凝,硝酸酯类药物扩冠等治疗。入院后患者症状缓解,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见左前降支中段25%狭窄;右冠状动脉近段25%狭窄。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左室舒张末压力16mmHg。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各房室内径正常,室间隔室壁厚度及收缩幅度正常,各瓣形态未见异常,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左室射血分数65%。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I度房室传导阻滞,偶发室性早搏及房性早搏(均1%)。心脏核磁共振检查示各房室大小、室壁厚度及收缩均未见明确异常;增强心肌扫描未见灌注减低区域及强化区域。此后多次复查心肌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病情平稳后出院,出院时心电图如图3所示:
图3.出院前心电图:窦性心律,I度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V2-V3导联J点抬高。
2 讨论
2.1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
DM是由于遗传基因缺陷导致人体内广泛的膜(包括骨骼肌膜、红细胞膜、晶状体膜和血管膜)结构和功能异常所致的多系统损害。本病多在10-40岁发病,起病隐袭,缓慢进展,呈家族多发性。分子生物学研究提示,本病是染色体19q13.2-3上蛋白激酶(DMPK)基因3’端非翻译区三核苷酸CTG重复数的异常扩增所致[2]。一般说来正常人CTG重复数≤37个,病人37个,在CTG重复数超过37个时DMPK基因非常不稳定,易发生动态突变,造成多系统受损[4]。
临床上根据患者起病年龄将其分为成年型和先天型,后者一出生或在婴儿期发病,病情较成年型严重,死亡率高。遗传学上根据致病的基因分为DM1和DM2。成年型DM1表现为肌无力和肌肉萎缩,多见于面肌、咀嚼肌、胸锁乳突肌和肢体远端肌肉;DM2以肢体近端及肢带肌受累为主,最常见症状是波动性或发作性的肌肉疼痛,其次是肌强直,肌无力出现相对较晚,肌萎缩发生率低、程度较轻,且面肌和肢体远端肌肉受累少[1]。
本例患者30岁发病,有面肌、咀嚼肌萎缩所致的特征性“斧头脸”,肌无力和肌
显示全部